陈贤德:“作文”与“做人”
2006-02-09 15:00:05
来源: 作者:马彩红
摘要:
“搞新闻工作千头万绪,我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两件事,一是作文,一是做人,作文重要,做人更重要。”这是陈贤德在2002年8月获得第五届韬奋新闻奖后所说的一席话。而他正是在这两点上,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文——写华采篇章;做人——称时代豪杰。
陈贤德,《解放军报》高级编辑。在军内和全国获奖16次,其中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五个一工程奖”1次。他主持和编辑的《长城论坛》获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1995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2000年7月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2002年8月获第五届韬奋新闻奖。
一、做人
“作文有时只需费一时之思,做人则要毕一生之功。做人影响作文,文品折射人品。”陈贤德说,做人要做到“三不”,即不可疏于学习,不可言行不一,不可私心太重。
1、不可疏于学习。陈贤德是《解放军报》有名的“理论通”,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堪称“厚积多发”, 他摘抄和制作的卡片有上万张,近300万字。每逢重大节日、宣传重大典型、重要会议以及军队重大活动、重大改革出台,配发评论和社论时,陈贤德往往都是首选撰稿人。
2、不可言行不一。读者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行,还要透过作品察其人,只有知为示范,行为楷模,才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不可私心太重。由于部队言论工作者的队伍相对较弱,他的编辑工作量格外大。他经常为作者出题目、提思路、想点子,甚至将自己制作的资料卡片拿出来,供大家作参考。正是凭着这样无私无求的平淡之心,陈贤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业绩。
二、作文
1、知之厚而文无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同样的,知识如果积累得不厚重、不厚实,那文章也不可能博观而广取,精当而透彻。在陈贤德的笔下,有一批反响较大的作品,如评论《大胆拿过来》(1993年3月10日军报第一版)发表以后,路透社、合众国际社、《基督教箴言报》、《香港时报》等纷纷报道和评论,称此文再次表明中国军方是“坚决支持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的。”很多报道引起了国外、境外有影响的媒体的关注,多次受到军委领导和中宣部领导的通报表扬。
2、情之真而章无华。有人称陈贤德是“倚马可待”的评论员。他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有着相当厚实的功底,而贴近部队、贴近基层、贴近官兵的评论写作思想,使他在紧迫的时间里和有限的条件下,总是能够做到: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评,则证据凿凿;论,则说理确确。
3、思之深而言无虚。《解放军报》的社论有“中国军方的声音”之美誉,历来为世界舆论所关注,它要求有很强的政策性、政治性,导向性极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陈贤德在他的评论中始终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着高度的新闻敏感和深入的思考判断。军报的政治性、严肃性、指导性较强,相对而言,新闻资源的单一性、报道范围的局限性、纪律要求的严格性以及发展空间的制约性,都非常明显。陈贤德在他的作品中,带着理不服人誓不休的执着,写出了具有思辨特色的评论。在思想上求深,在创作中务实。他的思想就是在领导机关和基层部队之间架起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对“上”他吃透政策,学习理论;对“下”他深入基层,贯彻精神,用官兵自己的语言与感受写出他们喜爱的评论文章。
三、打造《长城论坛》
《长城论坛》是《解放军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名的言论专栏,2001年获得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这与主持人陈贤德的工作和付出是分不开的。这个专栏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关键就在于两个字:创新。
(一)形式新。
每期栏头上标有编者手写体的名字,正文前有一二百字的“主持人语”,“主持人语”不仅与正文的内容水乳交融、“一唱一和”,它更在依托正文的基础上,跳出正文,采用多种手法,或概括、或思辨、或升华、或驳议,讲出了“理中之理”,不仅增加了言论的思想含量和说服力,而且增强了专栏的贴近性和读者的认同感,拉近了专栏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受到社内和读者的很高评价。
(二)观点新。
党报不是自由论坛,不能没完没了地搞争论,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但这并不意味着党报不能有意见的争鸣和问题的切磋,搞一点不同意见的“面面观”,有助于读者认识矛盾的各个方面,减少片面性,活跃民主气氛。
(三)内容新。
党报的政治性要求言论专栏必须紧跟时代精神,宣传好最新指示,所以对准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写好新内容是对言论的高标准、高要求。
(四)语言新。
陈贤德的“主持人语”在语言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他追求语言的辣味、鲜味、情味。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