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名家风范 > 正文

报界宗师查良镛

2006-02-24 14:45:37

来源:   作者:邹 虎

摘要:

  查良镛,笔名金庸,行内人常说:查良镛的第一生命是报业,第二生命是电影,而武侠小说或许是他生命中的一种偶遇吧。观其一生,金庸在报业经营、政论写作、新闻理论等多方面,在香港报界留下了重彩浓笔。

  我以我手写我心

  “事实不可以歪曲,评论大可自由”,如果说《明报》在创办初期是以金庸武侠小说来吸引目光的话,到了1960年以后则进入了以政论赢天下的查良镛时代。最典型的就是在196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变局下查良镛对明报进行的转型改造,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查良镛政论,特别是对1962年“难民潮”事件的报道评论,使得《明报》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从一份“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以文人论政赢天下、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迅速成为一份备受知识分子尊敬、在香港公信力最高的报纸。
  观二十余载金庸之政论,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文人论政。金庸一介书生,一无资本,二无党派背景,赤手空拳办《明报》,所凭借的就是他那支笔,以及他“文人办报”的理念。1962年,金庸在《明报》开设了有着浓厚书生色彩的“自由谈”栏目,以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相标榜,其最初作为“自由谈”座右铭的“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进而成了《明报》的报训。实质上也点明了金庸二十年之政论写作的核心指导所在。

  办报纸,不能过分浪漫

  从办报初期的10万元注册资金到现在的资产高达数十亿兼营出版、旅游、印刷以至地产的多元化企业《明报》集团,其报业经营理念有着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一份报纸办得好不好,一看记者的采写水平,二看报纸的销售量。优秀的人才才是办好一张报纸的关键,这就要求记者和编辑要拥有独立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金庸对于人才的重视可以说是其成功做大做强明报的核心所在。《明报月刊》总编辑胡菊人脱离明报而自办报纸时,其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挽留,到不惜重金挖中大教师董桥接任,再到资学、重用的《明报晚报》总编辑林三木独立门户时其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大度,这都印证了曾长期在《明报》服务的王世瑜对他的评价:“深懂用人之道,懂得放手让下属办事,三十多年来我从未见过他辞退一名员工,或骂过一名下属,公司内的同事对他均很尊敬。”
  金庸的理想是把《明报》办成全世界最好的中文报纸。在明报发展后期,特别是上市以后,其开始不断的改革报社,一方面开始设立编辑委员会,以上市公司的特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报社日常模式化运作的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资本的扩张和业务的多元化运作,在创办了《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明报晚报》一系列报刊杂志外,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1987年,又成立翠明假期,经营美加、澳洲及欧洲的高级旅游业务,使得明报集团的业务多元化、抗风险能力得以不断加强。
  1968年,他办了《明报周刊》,周刊本是报纸为激发读者的兴趣,作为附赠品送给读者的,但金庸却大胆地提出,周刊的内容装潢加以改革后,可以定价发行。许多人表示反对,以为这样会失去读者。金庸却说:“我们可以加多一些彩色,内容走较适合家庭妇女们看的软性文章路线,我想是会有销路的。”这样,《明报周刊》便出笼了。不出数载发行量即达到三十万份,执香港娱乐周刊市场之牛耳。

  客观准确最重要

  金庸的大半生都没有离开新闻界,在创立《明报》的时候,他即提出了公正、善良、独立的办报宗旨,即要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不是下三滥的讲金钱的报纸,不屈服于商业利益或者权力,从而打造报纸的公信力所在。
  与此同时,他也承认新闻完全、彻底自由是不可能的,那种报纸只可能在一个理想国才会有,是一种空想。新闻肯定会带有倾向,但是,新闻的事实准确是最重要的。
  追根溯源,可以说在《大公报》工作的十年影响了金庸的新闻思想。直到晚年他还说过:“我投身《大公报》,心里很佩服《大公报》当时的不党不倚,评论事件很公正,完全报道。”
  金庸用感性之手造就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小说,而查良镛用理性之手所写的社评,则为港人乃至国人展现了一代报人的责任与勇气。二者合一,可以说在书写一部武侠小说史的同时,也成就了一篇新闻史。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