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名家风范 > 正文

新时期报纸理论学术报道的探索

2013-06-24 17:14:44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田晓玲

摘要:——以“文汇学人”周刊为例

  ● 田晓玲

  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传统媒体也在变革——向深度、观点、精致等方向转化,报纸杂志化已成为业界的一个趋势,理论学术报道完全有顺应报纸变革的先天优势,从而成为探索平面媒体创新的排头兵。

  2011年3月,文汇报整合理论学术报道版面和资源,推出“文汇学人”周刊,每周一出版,以四个版面来报道理论学术,创办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从“文汇学人”周刊两年多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管窥报纸理论学术报道的转型过程。

  

  报纸理论学术报道的机遇与挑战

  1.浅阅读背景下的深阅读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近几年社会媒体的崛起,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浅阅读日益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阅读形式。

  美国学者詹姆斯·默盖尔将阅读分为三个层次,包括知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对于一篇深入的理论学术报道而言,需要进入理解性阅读甚至探索性阅读,才能够达到相应的传播效果。这似乎和今天阅读习惯的变革方向是背道而驰的,由此对报纸理论学术报道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吸引习惯于“浅阅读”的读者进行“深阅读”。

  2.社会快速变革催生学术繁荣和认知需求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新兴市场国家崛起,这一切都是过去几十年从未发生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给中国的理论学术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新课题。时代要求中国学术冲破西方话语的藩篱,发出中国学术独特的声音。同时,公众也急需对于这些新生事物,新型问题的深入解读。

  这一切都给理论学术报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术界的活跃和发展,国际交往的增多,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发掘的报道内容;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读者不仅需要了解世界,也需要态度和立场的引导。“以科学的方式推动中国发展,以思想的力量引领时代变革,是当代中国学术应有的高度,也是理论学术报刊的自觉。”①

  

  “文汇学人”周刊的创新实践

  1.明确定位

  从一开始,“文汇学人”的定位就很明确,读者数量是小众的,但始终坚持高端权威的定位。

  高端并不是晦涩难懂,尽管都是围绕学术界做文章,但是报纸的学术版又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杂志,它必须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它不是一本优秀论文集,但又不能流于一般的消息报道。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周刊《经济学人》集团的总裁海伦·亚历山大提出:“(我们应该)回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个基本点,这绝对是这个品牌的亮点:形成判断和拥有观点。是观点纸,不是新闻纸。”

  强调思想的观点,正是理论学术周刊“文汇学人”可以贡献给其主报文汇报的重要方面。

  2.创新选题策划

  作为报纸周刊,“文汇学人”在选题策划阶段始终关注社会重大热点新闻,并以此作为选题的判断标准,在回应重大社会关切中提供具有深刻见地的深度解读。这和以往理论学术报道以静态研究为主的传统做法有巨大的差别。

  2011年10月,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场运动不仅席卷了美国100多个主要城市,其他国家的城市,包括布拉格、法兰克福、多伦多、墨尔本、东京和爱尔兰科克,也纷纷加入其中,大有席卷全球的架势。这一重要的运动自然进入了“文汇学人”选题的范围,记者就此采访了美国巴特勒大学政治学教授、《美国世纪的终结》作者戴维·梅森,并于10月24日刊发整版访谈《占领华尔街触及美国社会的神经》,梅森教授提出,“这种异常的政治氛围,以及激进的民粹主义运动在左右两翼都出现了,是对我们长时间深陷经济危机做出的可预测的反应”。这一中肯的看法,无疑为读者理解这场运动的本质以及美国政治社会生态提供了非常好的注解。

  又比如,2012年的整个2月份,从事“活熊取胆”的福建药企“归真堂”谋求上市的新闻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其所引发的激烈讨论延续到了3月,依然没有平息。我们发现了这一选题背后的重要价值,就此专访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中心教授、《动物解放》一书的作者彼得·辛格,在3月5日刊发整版报道《善待动物关乎公平正义与是非》。这位动物权利的捍卫者,的确带给我们和广大读者思考,“我们真正应当予以反思的,是千百年来人类对动物的态度和行为,事实上,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很多思维、习俗和行为给非人类的生物带来了巨大伤害,却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此可见,切合时效的深度解读,是报纸学术报道的重要特征,也是其生命力的重要源泉,适时而发的学术报道,其效果事半功倍。②

  但追踪热点新闻,并不代表提前策划不重要。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的学术报道是可以提前预知和策划的,一方面,新闻节点性的预判是可以做到的;另一方面,学术理论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结论,是思想和智慧的升华,需要厚积而薄发,所以是完全可以事先找到合适的人来撰写稿件和接受采访的。

  2011年8月,全球个人电脑诞生30周年。记者在数月前就开始联系“互联网预言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接受专访。《连线》杂志创办于1993年,凯利是其创始主编。这本著名杂志,被大批数码热血青年热烈追捧,文化评论家们甚至将其等同于上世纪60年代的《滚石》;凯利在1994年出版的巨著《失控》,被誉为是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的“ORACLE(神谕)”之作。凯文·凯利是非常适合来谈个人电脑30年的专家,他也不负众望,随后刊登的《面对技术的包围,人类应当有所选择》报道中有不少重要观点。“个人电脑仍旧在使用,但已不处于文化的中心位置了”、“任何强有力的技术都会被强有力地滥用”、“通过改变媒介,我们实际上也在改变自己”等,都大大拓展了我们看待互联网发展及其影响的角度。

  3.拓展报道视野

  早在“文汇学人”开创之前,我们就注意在报道中拓展视野,当热点话题出现时,立即启动相关机制,在世界范围搜寻与热点话题相关的“第一人”(相关话题提出者或最权威诠释者)作为报道对象。

  比如,2011年3月日本地震和海啸发生,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到这个时候应该听听“风险社会”理论提出者、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诠释。贝克常住德国,当我们跟他联系采访时,他正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和以色列参加学术活动,最终我们致电以色列的酒店,在当地时间早上8点完成了对他的采访,于4月11日刊登了访谈《“技术设计完全安全”的神话破灭了》。贝克提出,人们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冷静下来,不要把全球的所有灾难都当做自己关心的重点。总是从风险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就会阻碍我们的行动。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习惯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学会与风险共存。

  让与热点新闻话题相关的“第一人”发表看法,可以使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权威、高端解读。这正是“文汇学人”在探索报纸理论学术报道创新中的重要实践。

  不仅是从国内到国际,另一方面,理论学术报道的创新还包括从以往的被动编辑转向主动采写。大部分学者非常繁忙,忙于研究,也忙于赶场,往往没有时间写稿,即使有时间写,往往交稿周期也非常长,等到稿子拿到手,可能已经不是刊登的最佳时机了。“文汇学人”自创立以来,除了A版访谈以外,其他版面,如C版“思想·人文”、D版“每周讲演”都已经从以往被动等稿,转变成主动出击,灵活采取采访、整理稿件后确认等方法,来获得我们需要的内容,为我所用。

  4.创新版面编排

  “文汇学人”作为理论学术的专业类周刊,报道内容更为集中,它的版面设置是在理论学术领域的进一步细分,目前已经相对固定。A版是以记者自己采写学界大佬为主的“文汇学人访谈录”,一个版面一篇稿子;B版和C版是根据学科来区分的版面,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的分类: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类,对应地,这两个版面分别专注于“经济·社会”和“人文·思想”方面的内容;D版则每周刊登或者实录一场重要的讲座,一般能够登上这个版面的也是各个学科中比较优秀的研究者。在一个以读者为本位的年代,降低读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增加版式的“易读性”,是版面编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文汇学人”的版面设置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和我们报道的主体,也可能是我们读者的主体“学人”们的工作习惯、阅读习惯保持一致。

  在此基础上,在B、C两个版面上,还陆续开设了一些子栏目,比如与上海市青年学社合作的“争锋”栏目,该栏目由两个年轻学者就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从正反两面进行笔谈,年轻学者是未来周刊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争锋”栏目,一方面可以发现优秀的年轻学人,给他们提供发展的天地,未来成长为我们的主要作者;另一方面,可以以我为主,设置一些有社会关注度的题目,从正反两面提出看法,又有一定的可读性。

  同时,我们在版式设计上也做了一些变革,基本方向就是“以读者为本”。我们在A版上方醒目位置刊登后面三个版面的重要文章篇目,作为导读。在后面的版面上,对于篇幅比较长的文章,也编排了摘要,便于阅读。

  注释:

  ①《以学术本位走向世界 以科学理论把握未来——〈中国社会科学报〉三周年发展纪实》,《今传媒》,2012年第8期

  ②马宏伟:《如何当好学术专版的版面主编》,《新闻战线》,2006年第1期

  

  (作者为文汇报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36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