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1日 星期六
首页>名家风范 > 正文

三个视角使民生政策报道更贴身

2013-08-05 10:39:15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马汉青

摘要:

  ● 马汉青

  当前,各种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政策越来越多,民生政策涉及面很广、影响很大,媒体如能从中挖掘出群众所需要的贴身信息,必定大受欢迎。但政策条文本身往往是枯燥的,如何将重大民生政策的报道做得更贴身,满足读者对民生政策释疑解惑的渴求,在各媒体“同题作文”中做出特色?

  下面,笔者结合近年读者比较关注的医保政策热点报道,就综合性报纸如何在这方面突破进行探析。

  

  重大民生政策贴身报道的难点

  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教育、就业、住房、城乡建设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近年国家和各地都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这些政策直接牵涉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做好相关政策报道,是各大媒体特别是面向普通群众的大众化报纸的重要任务。然而,从政策本身来看,却表现为“黑压压”的条文,虽然每句话可能都有含金量、都有直接影响,但不要说一般读者,就是很多专家也未必能完全搞得懂。

  对于记者而言,做好这方面的报道面临着三方面突出的难点:

  难点之一:记者无处下手,找不出题目

  由于政策复杂难懂,一方面,记者本身未必能完全搞懂,往往抱着不求出彩但求无错的心理,只是在政策发布之时,根据相关职能部门的新闻发布会或通稿,作些总体、全局性的报道。另一方面,有些记者虽然也想深挖一下,但面对复杂的条文,往往觉得无处下手,找不出题目。结果,读者看不懂、用不上,媒体未能充分发挥深入浅出解读政策的功能。

  难点之二:好政策执行变形、走样

  重大民生政策出台之后,在执行中可能会出现方方面面超出预期的问题,而媒体由于上述原因,又未能深入细致地宣传,于是,当一项好的政策在执行中走样、变形的时候,各种声音可能针锋相对、莫衷一是。然而,由于政策本身难懂,记者对此也搞不清孰是孰非,以其昏昏自然无法使人昭昭,于是在媒体上就无法提供正确的引导,难以凝聚共识。

  难点之三:专业性强,关注面窄

  重大民生政策影响很大、很重要,但同时往往专业性、针对性都比较强,如果仅限于一些具体的政策报道,就很容易出现关注面窄、缺乏冲击力的问题。然而,如果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很多民生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就是推动社会相关体制机制完善的好机会。欠缺这样的观察能力,实际上就是错失了体现媒体影响力的重大机会。

  近年笔者在从事社保政策特别是医保政策的报道中,就深感这些挑战的压力。比如,近年报社所在的广州市不断完善医保政策,医保不仅报销住院费用,还将普通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在这一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很多群众不了解政策,感觉“求助无门”;部分医疗机构则误解政策,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措施损害参保人利益。该政策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但由于相关报道有一定专业性,没有参加医保的人未必关注。这些问题,都对加大民生政策报道的贴近性、满足读者对准确信息的渴求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生政策报道贴身的三个视角

  如何将重大民生政策枯燥的条文贴近群众的利益,通过新闻报道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惠民政策更好地落实?

  笔者认为,突破口在于从三方面视角来抓结合点:

  1.服务的视角

  服务视角的报道,属于“必读”的内容,作用是可让群众少走冤枉路。一项重大政策出台以后,负责报道的记者首先必须将其弄清搞懂,从政策中找出直接影响群体利益的操作性热点难点,把政策“翻译”成老百姓读得懂、用得上的内容,这也是政策贴身报道最基本的视角。

  2.监督的视角

  这一视角的报道,意在把老百姓的正当权益透明化,为群众撑腰。政策出台了,还要真正落实,不能走样变形。因此,报道中要充分关注那些政策容易被打折扣的地方。

  比如,广州医保门诊报销政策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人均定额结算”的方式,来限制不合理的医疗行为(包括医院及参保人)。结果,很快出现了个别医院称“亏死”的反弹,出现医院该开的药不开、滥开自费医药等问题。对此,羊城晚报集中解读了政策的相关管理规定,比如对于一些医院给处方设限“止损”,在报道中就根据政策明确指出:治不好病不行!针对部分医院怕定额不够“吃亏”的心理,又请权威部门解读:门诊报销若正常超额,可适当补偿。这些报道,便于群众监督违规行为,不至于被个别医院糊弄。

  3.推进完善的视角

  政策出台实施了,在实践中必定会遇到设想不周的问题,促进政策的完善,媒体责无旁贷。在医保门诊实施后,我们对定点医院进行了明察暗访,针对医保门诊报道中的多个困扰,进行了大篇幅的调查性报道,分析了“医患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门诊新政实施“打折扣”的重要原因,明确提出了应该公开常见病的诊疗规范、规定医院开自费药不能超出一定的比例等建议,为推进该政策的完善作参考。

  推进完善的视角,着眼点是针对政策的不足说出群众心里话,反映公众对完善相关政策的意见建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方面的深入报道,可以将相关新闻提升到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的层面,使报道的读者面、关注面大为扩展,报道的社会价值也会得以提升,可以成为有冲击力的社会新闻。

  

  深化民生政策贴身报道的效果

  上述三个视角,有助于在重大民生政策贴身报道中取得突破。而在实际运用中,笔者认为,如果通过两种渠道进一步将这三种视角加以强化,可以使相关报道产生有重大影响的战役性宣传效果。

  一是三种视角的报道要互相整合、齐头并举

  民生政策报道的三个视角,从社会意义看,有一定的递进关系,在对记者的要求上,也应该是越来越高的。但从新闻的实际操作上看,每一项重大民生政策的落地报道,三种视角都不能忽视,应互相整合,齐头并进。

  比如,报纸上常有做得不错的民生政策贴身报道(包括对政策落实不力的批评报道),但有时总觉得“不解渴”,还没有将新闻做尽。有些报道批评了政策落实不力,但政策本身是怎样的?能不能及时跟进一些服务视角、监督视角的报道?政策不能落到实处,那么该如何完善?能不能报道一些建设性意见,说出群众心里话?等等。拓展报道的视角,从多个角度提供读者需要的信息,有助于提升这些报道的社会价值。

  二是每种视角都应有强烈的沟通意识

  重大民生政策,涉及政策的决策者、执行者、政策面向的对象等方方面面。过去的报道往往都是单向的,很容易变成决策部门的传声筒,或者只放大了某方面的利益,造成误导。显然,需要将三方沟通起来,而这正是报纸独有的优势和价值。

  在民生政策落地的报道中,无论何种视角,媒体记者都应该有强烈的沟通意识,一要与群众沟通好,将政策原原本本地“翻译”好,防止变形走样;二要与决策部门沟通好,及时传递群众呼声,并且有回应。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推进顺利和更好地实施相关民生政策的合力,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权威性和影响力。

  对记者而言,沟通做得好,就会给报纸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加分,而报道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负责采访的记者在与职能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又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更利于拿到独家的内容和线索,从而形成民生政策贴身报道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羊城晚报)

  来源:青年记者20137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