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
首页>名家风范 > 正文

交兵朋友 当兵记者

2013-08-29 09:21:48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徐强

摘要:——军事记者践行群众路线的几点感悟

  ● 徐 强

  

  群众路线不仅是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官兵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军事记者践行群众路线,就要多宣传基层,让官兵爱看;就要泡在官兵中,坚守在一线;就要拜官兵为师,甘当小学生。

  

  基层是部队建设的根基。军区党委机关报践行群众路线,就要多宣传基层,让官兵爱看

  基层官兵是部队建设的主体,更是军事新闻宣传的富矿,多宣传基层,是军事新闻工作者和军队新闻媒体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体现。军事记者只有生活在官兵中,多同官兵打交道,才能捕捉到鲜活的新闻。脱离基层官兵,记者就寸步难行。事实证明,最生动的实践在基层、最鲜活的新闻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只有深入基层、聚焦官兵,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新闻作品。

  军区军兵种报纸的办报宗旨是面向部队、面向基层、面向官兵,最大的受众也是基层官兵。就要坚持以基层满意不满意、官兵欢迎不欢迎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坚持让基层的官兵唱主角,时刻关注基层官兵的呼声与期盼。否则,报纸宣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丢掉基层这个主阵地,就会失去官兵这个读者群。

  著名记者范长江曾说:“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在群众。”时代命题转换,报纸也应顺势而为。今年初,《前卫报》按照济南军区首长提出的“多宣传基层,让战士爱看”的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拿出主要版面刊登基层官兵喜闻乐见的新闻,每个版面都多刊发基层官兵身边的鲜活事,相继推出了“微信播报”、“故事汇”、“身边的感动”、“头条短新闻竞赛”、“武星登擂”等一大批贴近基层、充满兵味的栏目。比如,今年1月25日一名新战士的读者来信《我的两个愿望》、4月18日的“兵写兵”《“书生”擒贼有术》、《“武星”润物无声》等出自战士之手的稿件,都登上了头版头条的位置,这在军区军兵种报纸里是少见的。

  兵心如镜两相映。报纸宣传只要投入真情实感,就会赢得官兵青睐。“五一”之前,《前卫报》又以“战士写、写战士、战士看、战士评”为宗旨推出了《前卫报·周末特刊》。这份特刊的唯一标准,就是“办属于战士自己的报纸”,而“铁血刀锋”、“一兵一世界”、“顺溜,这事你怎么看”、“兵言兵语”、“士兵拍客”、“连队达人”等近30个专为基层所设、专为官兵所创的栏目,刊登了一大批“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的新闻,许多官兵说:《前卫报》更好看了。

  

  脚板底下出新闻。军事记者践行群众路线,就要泡在官兵中,坚守在一线

  诡谲多变的战场上充满了危险性,但对军事记者而言,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在“现场”比“危险”本身更重要。

  4月20日,40岁的英国著名摄影记者蒂姆·赫瑟林顿和41岁的美国摄影师克里斯·洪德罗斯在利比亚报道反对派与政府军交战时被迫击炮弹片击中身亡。在利比亚两个月的冲突中,已有3名战地记者丧生。据“国际保护记者委员会”证实,1992年以来已经有超过800名记者在报道战争中身亡。

  在我军新闻史上,具有“战士风采”的军事记者也有很多:阎吾、刘白羽、魏巍……他们是记者,更是战士,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和战士并肩作战在一个阵地上,有的甚至在指挥员牺牲的情况下代行指挥作战……从他们身上,我读懂了战争年代军事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在哪里,该具备怎样的工作作风。

  新闻人永远在路上。新闻前辈萧乾曾讲过:“记者同坐在沙发上沉思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毕竟不一样,他是哨兵,甚至是个侦察兵。”侦察兵的阵地永远在前线。记者只有做到“一身汗、两腿泥”,去掉官僚习气,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去,血管里才会流淌群众的血液,笔尖才能写出冒“热气”的新闻。

  从1942年到1947年,《前卫报》就有4位编辑牺牲在随军采访的战斗中,牺牲在他们崇高的工作岗位上。他们用鲜血,向我们诠释了新闻工作的神圣;他们用生命,向一代代《前卫报》人昭示:新闻人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

  毫无疑问,如今的《前卫报》人秉承了战争年代新闻前辈的光荣传统。在1998年抗洪抢险的大堤上,在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救援现场,在“5·12”汶川大地震和“4·14”玉树大地震的废墟上,在军事演习的硝烟中,在火热的练兵场上,在进海岛、走边防、钻山沟的征途中,都曾活跃着《前卫报》人的身影。他们像老照片中的新闻前辈一样,坚守着自己的位置,履行着自己的光荣使命。

  作为离基层最近、与官兵最亲的军兵种报刊,为了让编辑记者更好地融入群众、贴近官兵,《前卫报》提出了“记者走下去、报纸活起来”的要求,并作出了下基层的硬性规定:社领导每年下连采访不少于45天,编辑室主任、副主任每年下连采访不少于60天,编辑下连采访每年不少于90天。

  新闻是用来“写真”事实的,而“事实”存在于现场。为使报道更加鲜活、更富有激情、更具真实感现场感。近期,《前卫报》又在二版开设了“记者走转改专区”栏目,每名记者都要下连队、登海岛、进哨所,与广大官兵一起训练、执勤、巡逻、站岗,亲身体验奉献与坚守,真实反映心声与期盼。陆续推出了“张顺亮蹲海岛”、“范青军探病房”、“李德忠跟训”、“汪三汉听课”等系列稿件,一篇篇 “沾着泥土味、带着汗渍味、冒着硝烟味”的新闻跃然纸上。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收获多少真情。实践证明,记者只要“把腿找回来”、到一线“抓活鱼”,学习和运用官兵的语言,生动深入地反映基层实践,报纸宣传就能杜绝长、空、假,做到短、新、实,就会受到基层官兵欢迎。

  

  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军事记者作为官兵的代言人,践行群众路线,就要拜官兵为师,甘当小学生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新闻从业人员要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拜群众为师,坚持为官兵立言、为官兵服务、体现官兵意愿、回应官兵的关切、解决官兵的问题。军事记者向群众学习,就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

  甘当小学生,首先要尊重基层官兵。事实上,基层很多被采访对象对于记者的真诚和尊重是心存感激的,认为你与他坐在一条板凳上,能够理解他,所以就信任你、认同你,就会给你讲真心话。如果记者把自己当成“新闻官”,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就难以了解到真实情况,也就写不出好的新闻作品来。

  新闻界前辈穆青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一生结交了很多农民朋友,拜了许多农民老师,笔下的典型人物,比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造林模范“老坚决”潘从正、红旗渠劳模任羊成、植棉模范吴吉昌等,个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感人至深,可敬又可学。

  《前卫报》始终要求采编人员做到拜基层官兵为师,甘当小学生。记者每次采访之前,都坚持和相关部门沟通,学习文件精神,掌握动态发展;每次采访之中,都坚持“蹲”到基层官兵当中,与他们“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从言谈举止、情绪变化中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真心诚意地交朋友、推心置腹地道真情;每次采访回来,都坚持交流采访体会,不仅要谈看到了什么,更要谈学到了什么。

  而且,这些年《前卫报》报道的一批先进典型,个个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不会忘记,“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壮举;我们不会忘记,“模范指导员”房萍以人为本、倾心育才的爱兵情怀;我们不会忘记,某海军工程指挥部炸礁队不怕苦不怕死书写的传奇……这些典型单位和个人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我们学之不尽,用之不竭。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的感情也是最真挚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我们真心交兵朋友,真诚当兵记者,把采访对象放在心上,采访对象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官兵当亲人,官兵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去年以来,军地各级新闻媒体开展的一系列“走转改”活动,之所以反响强烈,好评如潮,皆是情同此理。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是白岩松在《幸福了吗?》一书中讲的一句话。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不妨常问问自己:为什么出发?答案只有一个: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作者为济南军区前卫报社黄河民兵编辑室主任)

  来源:青年记者20138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