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名家风范 > 正文

深度报道的“顶天立地”

2013-10-09 13:43:24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张烁

摘要:

  ● 张 烁

  党报记者需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埂上找思路”,简言之就是“顶天立地”。也就是说,对上要吃透中央精神,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握国情,在党言党,为党立言,此谓之“顶天”;对下要扑下身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读懂社情,通达民意,此谓之“立地”。

  

  吃透中央精神才能“顶天”

  在纪念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指出:“人民日报是党和人民的‘发言人’,是中国主流舆论的‘首席代表’。纷繁复杂的舆论格局中,她是一面旗帜;解读中央政策,她是一个标准;进行舆论引导,她是一座航标;开展舆论斗争,她是一道防线。”只有真正吃透中央精神,才能写出“顶天”报道,做好旗帜、标准、航标、防线。

  惟有“顶天”,方能正确传递党的声音。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基层干部的负面报道相对集中,让很多人产生误读,基层干部压力很大,不少人颇觉委屈。2013年5月,人民日报刊出“如何看待基层干部”系列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这组报道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准了中央对基层干部的最新精神,即警惕基层干部群体“被污名化”倾向,指出基层干部不但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还要“让基层干部辛苦得愉快、干得光荣”,文章对基层干部群体的认识清醒、全面,有力引导了舆论。

  惟有“顶天”,方可抓住有利时机。引导舆论需要正确把握时机,晚了不行,过早也不行。比如,2012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出的《看4%改变中国教育》,选择的正是2012年底,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即将实现这个节点,报道了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让老百姓真实触摸到教育的发展变化,深切感受到教育惠民政策的巨大温暖。稿件适时在头版头条位置推出,收到良好效果。如果不是吃透中央精神、选准时间节点,只是笼统地介绍农村学校营养改善计划等,新闻性何在?重要性何在?恐怕让读者不知所云。

  惟有“顶天”,方不辱党报记者使命。做“顶天立地”的报道,吃透中央精神,党报记者要先人一步,做出表率。这就需要编辑记者养成关注时事、经常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找新闻,搞报道。只有搞清中央精神、国情社情这个“大坐标”,遇到新闻事件时,才能在大坐标中给事件精准定位,知道新闻点在哪儿,从而判断出新闻价值所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摸透社情民意方能“立地”

  如果说“顶天”主要靠的是“脑功”的话,那么“立地”考验的就是“眼功”、“手功”、“腿功”,标准更高,要求更严。

  惟有“立地”,方能真正理解中央精神之精髓。作为负责中央领导活动报道的记者,我经常出入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央的一些重要活动,当面聆听习近平等中央领导的讲话。每次参加活动,脑子虽然“灌进”不少大政方针,但多数都是概念性的东西。“走转改”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寒冬腊月,坐在朝鲜族老乡的土炕上,和老乡促膝唠嗑,我才知道什么是农民眼中的“中南海”、什么是百姓心中的“人民大会堂”;酷暑炎炎,在江西革命老区的山区农村,喝着污染过的水,吃着难咽的饭菜,看着被背篓压弯了腰的孩子,我才知道为什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才知道为什么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也才知道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报道,为什么老百姓不喜欢。

  惟有“立地”,方可写出打动人心的报道。一篇报道刊登出来,能否正确引导舆论,是否产生社会影响,关键看读者是否喜欢,能否读下去,能否打动人心。否则,内容再正确,言词再准确,没人阅读,一切等于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记者深入第一现场,捕捉第一手材料,让作品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对此,我在采写《李国喜:见义勇为筑起丰碑》中有深切体会。李国喜是河南省驻马店遂平县的一位农民,在寒冬跳进冰河勇救3人,不幸遇难。在采访中,我两次深入李国喜家庭,在他家的小院、屋后的桃园,与其遗孀、两个儿子及儿媳、孙子孙女掏心窝子交流,亲眼目睹了其遗属的生活。由于采访深入、扎实,动人的情节和鲜活的语言贯穿全文,如其遗孀的哭诉:“国喜,我给你上香,给你点烟,给你倒酒!我知道你不会吸、不会喝,可我实在是想你啊……”避免了人物典型的“高大全”弊端,扎实、动人的情节和鲜活的语言贯穿全文,让英雄可亲、可学、可敬。多位读者称“文章写得感人,李国喜值得学习”。

  惟有“立地”,方可扬善惩恶,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面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舆论监督,是党报记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舆论监督中,只有走到现场,走近事实,查清真相,方可揭露问题,扬善惩恶。2013年4月18日,人民日报5版大篇幅刊出我采写的《直击中小学教辅乱象》,详细分析了中小学教学辅导材料的不规范,揭开了从书商、出版社、代理商到学校以至个别教育部门的利益链条,展示了环环相扣的利益格局。之所以挖出了乱象的根子,正是因为我耗时良多,暗访中小学教辅书市场,化身在京大学生,应征教辅书代理,并与教辅企业内部人士深入交流,揭开了教辅市场暴利的“隐私”。

  惟有“立地”,方不负人民重托。归根结底,人民日报是人民的报纸,人民日报的记者必须是“人民的记者”,必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践行“走转改”精神,多采写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报道。

  

  “顶天立地”须“三戒”

  “顶天”与“立地”辩证统一在各项报道工作之中,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单纯强调“顶天”,写出的报道就只能是一片“浮云”,空话连篇,云遮雾罩,不知所云;如果单纯强调“立地”,就会陷于鸡零狗碎、鸡鸣狗盗、鸡毛蒜皮的庸俗报道中,只能满足个别人的低级趣味,丢弃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责。

  要使报道“顶天立地”,须做到“三戒”。

  一戒思想懒惰。有的编辑记者,长期放松学习,不能系统地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一知半解,不清楚党中央在想什么,国务院在抓什么,各级政府在干什么,写出的报道难以“顶天”。

  二戒腿脚懒惰。现代信息技术大大丰富了采访手段,但也助长了个别编辑记者的懒惰意识。一些媒体的采编人员热衷于坐在办公室,或者电话采访,或者等新闻通稿,懒得动腿脚,有时望文生义,“妙笔生花”,殊不知背离了新闻事实,写出的报道难以“立地”。

  三戒跟风追网。现在,各大媒体广泛采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手段,打造立体传播格局。新兴媒体在提供采编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个别编辑记者的懒惰情绪。有的把在网络上“扒稿子”当成写稿秘笈,跟风追网,既不知中央精神,也不深入实际采访,写出的报道既不“顶天”,也不“立地”,一不留神,当了不良舆论的“枪”。

  一个好的记者,要想写出“顶天立地”的报道,必须在“顶天”时看到日月之辉,而不是浮云迷雾,要吃透“上头”,潜心领会中央精神,把握正确导向;“立地”时必须看到百姓生灵,而不单单是黄土飞扬,迷失方向,要吃透“下头”,写出百姓心声。只有做到“顶天立地”,才能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才能增强舆论引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39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