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统一 珠联璧合
2013-10-25 11:02:30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读《李遵立文集》
● 甘险峰
大众报业集团高级编辑、大众日报原科教部主任、山东省教育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李遵立先生的大作《李遵立文集》(2013年5月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面世后,遵立先生哲嗣鲁宁兄把这部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5卷本煌煌巨著放到了我的桌上。粗粗读后,不胜感喟。
一
尽管“资深”一词已经被滥用了,但是这个词用在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的李遵立先生身上算得上是实至名归。30余年来,他在新闻工作的园地上辛勤耕耘,一丝不苟,哪怕是一条仅有数十字的简讯。他发表的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其数量难以准确统计,其中自然不乏可以传世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在告别新闻工作岗位之后,李遵立先生也是“退而不休”,把自己对新闻的炽烈感情,倾注于对新闻学术的求索之中,对自己30余年的新闻从业经验进行概括、总结、梳理、升华,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最新出版的这套5卷本《李遵立文集》,其内容可简单概括为新闻理论、新闻实践及其他。涉及“新闻理论”的内容是文集的第一卷,题为《新闻选择学》,是遵立先生在新闻研究领域里探索的成果。遵立先生在30余年新闻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对积累的经验、教训潜心思考并升华到理论高度,形成了《新闻选择学》的理论体系;涉及“新闻实践”的内容是文集的第二、三、四卷,是遵立先生各个年代写作的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代表作品的集中展示。在30余年新闻实践中,遵立先生陆续写作了大量优秀新闻作品,现在又优中选优,精心编辑,形成了第二卷通讯选《运河桨声》、第三卷消息选《泉水扬波》和第四卷评论选《几声咏叹》。至于“其他”,则是指第五卷《名人易名录》,内容是百余名人改名换姓的趣事轶闻。总的说来,这套文集有理论,有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着实践,实践孕育着理论,实践阐释着理论,是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相互印证、相得益彰的典范,可谓“知行统一、珠联璧合”。
二
《新闻选择学》是一本从“选择”的角度来探索新闻采访与编辑规律的学术著作。选择“选择”这个角度来研究新闻业务,应该说是独具匠心的。从某种角度来讲,新闻业务的核心的确就是选择。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选择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加以报道,这是新闻事实的选择;采用何种体裁来对新闻加以报道,这是新闻体裁的选择;在导语中试图突出“5W”中的哪几个“W”,这是新闻要素的选择;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还是时间顺序结构来写作新闻,这是新闻叙事的选择;怎样选择言简意赅、准确生动、意味悠长的词语来制作标题,这是新闻标题的选择。此外,《新闻选择学》还涉及典型的选择、角度的选择、事例的选择、新闻细节的选择、表现手法的选择、报道时机的选择、新闻根据的选择、报道语言的选择等等,几乎涉及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业务中的所有主干与枝节。作者在各个方面都结合自己的丰富实践,给出了缜密思考的结果,呈现出许多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东西,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相信认真读过《新闻选择学》的读者都会有相同或不同的收获。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选择学》还对专业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进行了探索,分别涉及经济新闻、政治新闻、科技新闻、教育新闻、娱乐新闻等。这在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主编的《专业采访报道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初版,2003年12月修订)之后还是比较少见的,也算是《李遵立文集》的一个创新点。文中大量来自实践的鲜活事例,使研究立得住脚,指导性强。尽管论述在一些枝节性的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但是总的说来,这一部分内容十分实用,可以作为新记者、新编辑入职的教科书。
三
《李遵立文集》的最主要部分,还是凝聚着遵立先生毕生心血、记录着遵立先生前行足迹的优秀新闻作品。这些多年积累下来的珍贵篇什记录了一位优秀记者的成长与成熟,展示了从步履蹒跚到从心所欲、游刃有余的过程。关于这一部分内容,作者在文集总序中深有感触地说:“新闻实践又真真切切地告诉我,它是一种遗憾的事业。辛苦完成的作品虽然问世却毫无反响,这比不去采写还令人沮丧。传播出去的白纸黑字,不管发现多少不满意处却再也无法改变;很好的新闻机遇,由于一不留神便擦肩而过,变成了终身遗憾。当然,遗憾也是美丽的。残缺的美也很美丽。因为一件件新闻作品,虽然幼稚,却像成长中的一棵绿树的年轮,它记录着不断追求的脚印,它浸透着常年耕耘的汗渍,它挂满了无可奈何的泪痕;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片真情。”这段话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实践工作的深刻感悟,也说出了新闻作品作为“遗憾的艺术”的特质。
下面分别谈谈三卷作品选集。
新闻通讯集《运河桨声》包含概貌通讯30篇,工作通讯30篇,事件通讯10篇,现场短通讯35篇,人物通讯49篇,几乎涵盖所有的通讯体裁所有细类,堪称通讯写作的范文库。收入文集中的通讯要么写的是运河两岸的故事,要么贯穿着凝重的运河情结,这正是通讯集以《运河桨声》命名的缘由。这些通讯在题材选择和写作方法上的与时俱进,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人物通讯部分。无论是反映个体户生活的《“张三烧鸡”香四方》,还是展示企业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的《李德一印象记》;无论是宣传乡村兽医自学成才事迹的《锐气之歌》,还是塑造山东籍航天英雄群像的《航天城的齐鲁儿女》,每一个人物都在遵立先生的笔下活灵活现,即便合上书,人物都还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消息集《泉水扬波》包括会议消息47篇,人物消息14篇,动态消息102篇,经验消息47篇,综合消息8篇。我特别偏爱其中一条会议消息:《宋法棠副省长宣布: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发表于1990年5月24日的《大众日报》)。这条消息包括电头和标点符号,只有区区205个字。消息全文如下:
本报讯 宋法棠副省长5月23日在全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宣布: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
目前,省属高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1/3以上,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高校教工宿舍少,近几年青年教师住房越来越紧张。为此,省政府最近决定,今后三年每年从正常基建拨款中划出一部分,从学校自筹资金中挤出一部分,从省长基金中拿出一部分,共计8000多万元,为青年教师建设20多万平方米宿舍。
这条短消息从一个会议的长篇讲话中,挑选出最为人们所关心、最能吸引读者关注的内容,用极其简短的文字和精确的数字把来龙去脉、新闻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多年来锻炼出的敏锐的新闻眼光和打破常规、祛除陈言的勇气。这条消息如果严格按照所谓会议消息的“规矩”,恐怕就是“锦衣夜行”,把真正需要强调的内容淹没在冗长无趣、空洞无文的长篇大论中。遵立先生力倡选择,属意简短。他说:“从新闻选择学的角度考量,一些短消息,甚至只有二三百字的短消息,因为在采写过程中曾有一番特别用心的思考和选择,觉得比一些讲话摘要式的长消息更有点儿意思。”我想,这条会议消息为他的理论加上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几声咏叹》收入新闻短评41篇,新闻述评21篇,新闻阅评16篇。概括地说,这些评论大都立足当下,紧跟潮流,体现时代精神;选题精当,目光向下,关注大众诉求;论证严密,逻辑性强,令人口服心服;以理服人,与人为善,从不盛气凌人;言简意赅,观点鲜明,篇篇一针见血。限于篇幅,此处就不再对遵立先生的评论展开论述了。
至于《李遵立文集》的第五卷《名人易名录》,因为与笔者从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并不直接相关,笔者此处就不再赘言。
四
李遵立先生说新闻实践是“一种遗憾的事业”。其实任何文艺创作、学术研究可能都是“遗憾的事业”,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缺憾。作为一部长达153万字的鸿篇巨制,《李遵立文集》也不可能完全不留遗憾。坦率地说,作为学术研究专著的《新闻选择学》,其附录中的“主要参考书目”就不太符合学术规范。这些书目有的没有清楚地标注著作权人,有的没有标明出版社和版次,其中涉及的个别作者名还有错误(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资料室的“刘保全”误为“刘宝全”)。如果有机会再版,希望这些微瑕得以剔除,整部文集能够以更加完美、通透的白璧示人。
(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