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名家风范 > 正文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展现党报责任担当

2013-10-25 11:03:47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陈利云

摘要:——对人民日报《生态周刊》的观察与思考

   ● 陈利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人民日报《生态周刊》应时而生,每周六刊出两个版,自觉担负起为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的重任。
  从今年1月5日创刊至8月10日推出的55个版面来看,人民日报《生态周刊》致力于解析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热点事件和热门话题,介绍各地各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倡导节能减排、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监督一些地方存在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刊登大量知识性和服务性内容。可以说,《生态周刊》以多元的视角、鲜活的案例、中肯的分析、实用的信息,成为人民日报融启示性、指导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特色版面。
  
  聚焦发展,关注民生,以丰富多元的内容视角,为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
  《生态周刊》两个版定位明晰,视角多元。第一个版,以“绿色焦点”栏目为主打,紧扣热点挖选题。从内容上看,既有关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宏观命题,如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环保法修订、大气污染防治等进行的分析解读,也有着眼民生的微观视角,如针对烟花燃放、发泡餐具解禁、沙尘天气、雨季来临等进行的观察提醒等。从形式上看,有单篇报道,也有系列策划。以1月12日起连续推出的4期“绿色消费调研”选题为例,在春节临近、城乡消费市场日益活跃之际,该版策划推出一组系列报道,分别从废弃节能灯、环保烟花、非法烟花爆竹、滥吃野生动物四个角度进行调查和挖掘,有正面引导,也有对现象和问题的挖掘揭示,体现了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第二个版,以“绿色家园”栏目为主打,重在推介各地各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典型做法、实践经验,并就一些地方存在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行监督。报道内容从河北省鹿泉市实施的差异化考核,到江西省治理重金属污染的经验成效,从浙江省绍兴县实施的印染企业排污绩效排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全境实行的封山禁牧……有正面典型,也有反面案例,突出了示范性和监督性。
  
  深入基层,抓取“活鱼”,以典型生动的案例和素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对记者而言,只有静下心来,沉下身去,到基层抓取最有价值的“活鱼”,搜寻最有价值的“真金”,新闻报道才会因真实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才能令人信服,给人启迪。《生态周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版上的一些深度报道,注重让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力求以典型生动的案例和素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以2月16日“绿色焦点”栏目推出的《贵阳:拿出“宝地”建湿地》为例,这是一篇有关贵阳在市中心兴建城市湿地公园的报道。文章以记者走进观山湖湿地公园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开篇——“这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野鸭尽情戏水,白鹭贴着湖面‘凌波微步’,可爱的鸟儿在青草地觅食,啾啾鸣叫,好像在唱歌。”这样充满清新雅致画面感的开头,加上文中合理适度的景色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对比描写等,虽不事渲染,却营造出一种山水相依、群鸟欢鸣、林木葱葱的“生态美景”,给人以强烈的赏心悦目之感,既展示了城市湿地公园给贵阳生态系统带来的活力,也反映了当地政府放弃房地产开发建城市湿地的决心和力度。文章推出后,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当地省市区领导给予高度评价,称这是“对贵阳城市湿地公园最好、最有质量、最有影响力的一篇报道”,贵州卫视《贵州新闻联播》和《贵阳日报》分别予以摘播和转载,凤凰网、搜狐网、新浪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也作了转载。
  
  记者观察,专家视角,以鲜明有力的论述分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解题思路”
  除一些深度报道、典型报道外,《生态周刊》的言论也体现了内容多、分量重的特点。“生态论苑”和“专家视角”两个栏目交替出现于每期版面,使记者分析与专家建议相得益彰,内部观点与外部视角相互补充,突出了针对性和指导性。
  “生态论苑”主要以人民日报记者的观察分析为主,着眼于一些新闻事件、热门话题,缘事有感,条分缕析,像鱼翅打假、违法排污、电子垃圾、环保执法等,都成为该栏目重点关注的选题。以8月3日推出的《达标排放还是污水?》为例,报道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的一段讲话为引子,聚焦环境监测结果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矛盾,反思环评标准方面存在的漏洞,呼吁以更严的排放标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文章言辞犀利,直击要害,剖析问题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彰显了人民日报记者的专业水准。
  “专家视角”则主要针对生态建设方面的诸多问题,为权威人士和专家学者搭建了抒发见解的平台。环保、林业、生态等领域的政府官员、工作人员、研究人员以及高校学者教授等,都成为栏目的“主角”;制度建设、循环发展、环境公益诉讼、旅游开发、转型改革等宏观发展的“大”话题,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文章虽多为千字短文,但论证评述专业、理性,观点鲜明,有思想,有见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富有针对性的“解题思路”。像7月6日刊发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撰写的《“先污染后治理”是教训不是规律》一文,从多地把“先污染后治理”作为经验而不是教训这一思想误区入手,反思评估、考核机制和追责、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应对之策。文章言简意赅,鞭辟入里,给人启迪,也发人深省。
  另外,在推出深度报道、重头言论的同时,《生态周刊》每期都以“数字点击”的形式,链接大量服务性信息和相关知识,同时注意刊发来自不同地区、行业的消息和图片,体现了较强的服务意识,也使版面内容更为丰满,架构更为立体。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


  来源:青年记者201310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