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2日 星期五
首页>名家风范 > 正文

新媒体语境下典型人物报道的转型逻辑

2013-11-25 15:51:02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张萍

摘要:

  ● 张 萍

  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历来受到重视,但发展至今其面相已今非昔比,转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在逻辑?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宣传话语遭到受众疏离的新媒体语境下,典型人物报道该如何选择发展路径?

  

  典型人物报道的转型轨迹

  1.价值取向:宣传价值→新闻价值,英雄主义→新英雄主义

  分权特征使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反感官方话语色彩浓厚的宣传,他们希望典型人物可“近”而不仅可“敬”,于是典型人物报道从宏大叙事的人物宣传转为微观叙事的人物报道。去政治化、从受众出发发掘新闻价值成了媒体的自觉选择。“民工”卧底局长陈家顺、勇接坠楼儿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等,均反映出典型人物报道重时新性、接近性、人情味等新闻价值要素的倾向,映射出英雄主义向新英雄主义的转向。作为对英雄主义的反拨,新英雄主义将典型化与个性化统一,典型人物形象不再是“神”,而变为“人”,他们更生活化,既有超越普通人的崇高精神,也呈现出一般人的喜怒哀乐,也因此更可信。

  2.人物内涵:政治意义→社会意义

  典型人物带给人们的不再仅是对政治观念的笃定,而更多从道德、风气、价值观等方面让人思考。新媒体时代人与人间的外在联系在借助科技手段得以加强的同时,共同信仰、情感纽带却被削弱,被原子化了的人们对这些内在联系却有本能需求,这为典型人物报道提供了广阔空间。典型人物报道从过往宣传爱党爱国的“大爱”,转向报道爱社会的“小爱”。从政治意义向社会意义的转向,使报道所涉及群体更多元,更多弱势群体进入媒体视野,报道也因此更鲜活,实现了从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变。典型的生成与推广,也从自上而下贯彻上级精神、媒体设置议程,转为自下而上民间设置议程的路径。

  3.人物表现:共性模式→个性模式,静态模式→动态模式

  早期典型出于宣传需要被高度理想化,只有阶级共性,而无丰富个性。新媒体提供点对点信息服务,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要求记者提供有个性的典型人物形象。

  所谓个性,是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即使来自同一人群的典型人物,因时代背景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同为领导干部,上世纪60年代焦裕禄表现的是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许多重灾区还未脱贫这一背景下所需的硬骨头精神,90年代孔繁森身上彰显的是市场经济时代呼唤的清正廉洁,21世纪初任长霞事迹传递出构建良性警民关系所需以民为本的亲民意识,十年后陈家顺以卧底用人单位的方法创新工作方式,为农民工分忧,体现了为民办实事的品质。

  典型人物的个性来自独特精神,也表现在独特性格及言行上。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塑造了虽患绝症却嗓门大、性情幽默的政治理论教员形象,方永刚以鲜明气质感染了受众,其精神也由此深入人心。

  静态模式只关注人物当下行为,不考察其思想性格发展轨迹,导致行为成为无源之水,很难理解学习。动态模式中报道会追踪性格思想线,挖掘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的冲突,在戏剧张力中把典型还原为凡人,凸显其心路历程与成长轨迹。动态模式也注重分寸感,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典型,不把话说得太满。

  

  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新媒体的互动性与分权特征增强了受众的自我意识与批判精神,对官方话语有抵触情绪的他们,比以往更不易受正面报道影响。这对典型人物报道记者的素质提出了特别要求:

  1.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要求记者能发现当下的问题,尤其是思想道德、社会风气方面的问题,具备不断发问的能力。报道前记者要判断新闻价值和报道方式,提出一系列问题:当下的时代精神是什么?报道的新闻价值是什么?能激起受众多大兴趣?为何现在要宣传报道?受众心理有何新特点?怎样让受众接受?要回答这些问题,对受众心理、时代背景、形势政策、思想动向的把握必不可少。记者应注重平时对问题、观点的积累。记者还可围绕典型进一步追问:有何个性?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何要做?

  2.质疑精神

  即不轻信、不盲从,以理性怀疑精神探寻真相。新媒体时代受众比以往更具怀疑精神。他们反叛权威,对宣传有天然抗拒心理,常给典型报道贴上“做假”标签。如何使典型报道为受众认同?那就要换位思考,从受众角度提出质疑,通过采访找寻答案,让典型报道在质疑中还原真实,以无懈可击的本真为受众接受。

  3.包装能力

  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可读性的高要求,使记者包装事实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新闻事实分为硬事实与软事实,硬事实指时空界限清晰,不能任意改变的事实,如事实要素;软事实是难以确定具体时空、表达情态或意态的事实,表现为场景、细节、气氛等。①如果说硬事实是新闻建构的框架,那么软事实就是装修。记者的包装能力是对软事实的采集及加工能力。

  事例、场景、悬念、冲突、情节、细节等故事化手段为软事实构成部件。突出反常,呈现转折,方能形成悬念。发现对立,挖掘冲突,才能建构戏剧张力,丰满人物形象。作为人物、环境富有特色的细微部分,细节是重要包装。穆青曾言:一个成功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专题《小镇民警维稳事》,树立了王辉保民生、保稳定的警察形象,片中一细节极富表现力:为按时到居民家中走访又不影响居民作息,王辉一日三餐均提前两三个小时,早上十点就吃午饭。细节虽短,却使王辉爱民为民的形象跃然荧屏。

  4.反思能力

  反思是通过反省过往深挖现实问题根源。典型人物之所以存在是基于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如“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患脑瘤的12岁女孩何玥,在听说自己生命仅剩三个月时,毅然决定要将器官捐赠他人,相关报道的价值正是基于器官捐献在我国遇冷的尴尬现状。如果有关典型人物的正面报道是为引发民众的“善”,从而改良社会,那么从典型报道延伸出对“恶”的思考并提出解决思路,不也有助于社会完善吗?由此衍生出的报道已超越了典型人物报道范畴,成为其副产品,这种副产品重在思考典型人物背后所隐含的时代积弊及深层次原因,它带给我们的并不是典型人物报道常产生的感动,而是思考。

  5.互动意识

  新媒体优于传统媒体之处在于互动性。媒介融合时代典型人物报道要注重媒体间的互动,形成整合传播效应。记者可通过策划让某一典型人物同时在各类媒体出现,形成多媒体联动。尤其要善用微博等新媒体互动平台,就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展开讨论。在加强受众间互动的同时,也要用新媒体手段加强受众与媒体互动、受众与典型人物互动,多渠道强化典型人物报道传播效果。

  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仍能找到生长点,价值迷失、信仰空虚的时代症候正是其无可辩驳的发展依据。把握受众心理变化,注重新闻性、真实性、个性与感染力,是新媒体语境下典型人物报道转型的关键。

  注释:

  ①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71页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311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