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首页>专题 > 正文

文化科教类节目的爆红特质及创新

2018-12-18 17:54:42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中   作者:高新林

摘要:  近几年来,时不时会有文化科教类电视节目爆红,比如早期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7年初的《朗读者》以及后来的《国家宝藏》《经典咏

  近几年来,时不时会有文化科教类电视节目爆红,比如早期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7年初的《朗读者》以及后来的《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都成为大家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文化科教类节目已然成为电视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着多方观众群体的青睐。

  爆红特质:净化电视荧屏生态环境,引领社会积极健康风气

  前几年,明星真人秀等娱乐选秀节目风靡,但其过度的娱乐化倾向以及一些错误的价值导向在社会上引发了不良影响。文化科教类电视节目的勃发不但丰富了电视节目内容,而且净化了当前电视节目的生态环境,引领起社会的积极健康风气。

  1.主题内容:中国人的文化血脉。首先,大部分文化科教类电视节目是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原创类节目,带有独特的中国文化气质,以挖掘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采用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设置节目环节,在非常接地气的寓教于乐中,激发我们血脉中的中国文化情结。这与大多是舶来品的娱乐综艺节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才是独特的国产电视节目。其次,文化科教类节目不同于娱乐综艺节目那种娱乐大众的价值取向,它更追求的是观照历史文化、启迪民众心智、引领社会风气等社会价值。

  2.观众吸引力:打造老少咸宜的节目生态。文化科教类电视节目因其独具的有文化、有情怀、有品位的特点,经常会在网络上赢得口碑爆棚,结果成了吸引年轻观众回归的重要电视节目类型,其充满正能量的传播方式赢得了各年龄观众群的喜爱。

  3.传播效果:引领社会新风气。在2017年,全国各地电视台推出了五十多档文化科教类节目,好多节目牢牢占据了电视的晚间黄金档时间,其中的一些精品佳作,无论在电视上还是在网络上,都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吸引了大量观众收看。《国家宝藏》的豆瓣评分高达9.2分,《朗读者》收官时全网视频播放量高达10亿次,被誉为“一股清流”的《见字如面》在网上热议度连续十周占据榜首。文化科教类电视节目正在用有温度、有新意的电视表达,传播着中华文化正能量,引领着社会风气,为电视屏幕带来一抹亮色。文化科教类电视节目正在成为向人民群众传播高品质精神食粮的重要载体,满足了人民群众求知、求真、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

  现实问题:部分节目盲目跟风,弄虚作假

  1.跟风化。文化科教类节目骤然增多,有着很强的政策引导原因。广电总局鼓励文化科教类节目进入晚间黄金档,限制全明星综艺的播出时间等政策,助推了文化科教类节目的发展。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有些节目是应景之作,更有不少节目是盲目追赶潮流,损害了文化科教类节目得来不易的名声。

  2.庸俗化。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由于文化科教类电视节目的自身属性,在收视率上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吃亏”。于是,有些文化科教类电视节目在得不到理想的收视率的时候,就耐不住寂寞,走上了“歪路”,有的甚至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子,背后却做着娱乐选秀的内容。他们试图通过明星加盟,植入娱乐元素,达到提高收视率的效果,这种庸俗化的创作倾向值得警惕。

  3.缺乏创新。文化科教类节目比其他类型节目更需要仰仗过硬的节目质量和节目创新点。比如《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让诗词活了起来、《国家宝藏》让国宝活起来、《朗读者》的文化情怀、《见字如面》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等,都独具匠心。然而,一些电视人思考不足,懒于创新,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只是照搬照套热点节目,扎堆于古诗词、成语典故、科学原理,缺乏自己的创新模式。这种追风模仿之举一方面造成节目严重的同质化,另一方面也使市场供大于求,出现“拥堵”现象,让观众产生厌倦心理。

  突破口:立足本土文化,自主创新才是出路

  文化科教类电视节目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先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实现节目的自我优化。

  1.坚守正确的价值观。文化科教类节目要获得长远发展,首先要把好导向关,要把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贯彻到生产、创作的全过程。只有把好价值导向这个关口,才能引领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让文化魅力入观众之心,让科学普及入观众之脑。

  2.重视传统文化的创新。文化科教类节目要把根深深地扎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再加以创新,这样成长出来的节目本身就自带文化魅力和价值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电视节目若是能在这个宝库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并创新性地表达出来,那么这个节目一定会拥有广泛的价值认同,也自然能够赢得市场的认可。

  3.加强原创性节目研发。电视工作者要加大研发力度,策划独具创意的中国式原创节目,这样才能提升国产节目的品牌竞争力,而不是像娱乐节目那样疯狂地购买国外版权。比如最近的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聚焦于中国古文物携带的文化基因密码,这是国外任何节目所无法企及的;而科教类节目《未来架构师》《我是未来》触及未来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这一领域也是之前节目所未涉及的,给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新意。

  4.探索节目形式上的跨界创新。文化科教类电视节目还可以探索不同类型的节目形式跨界融合的可能,比如东方卫视推出的《喝彩中华》,就尝试着把传统的戏曲与时尚的流行音乐和艺术气息的芭蕾舞等多种艺术形式跨界杂糅在一起,让传统戏曲变得时尚起来,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观看。

  5.寻求创新的故事化表达方式。正如《国家宝藏》的导演于蕾所说,任何一个好节目都是讲故事。文化科教类节目其实完全可以弱化明星效应,大可以在普通大众中挖掘节目的主角,因为普通大众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带来的故事也各有千秋,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诗词少女”武亦姝,“最强大脑”奇才“水哥”,《耳畔中国》中的那些民歌背后的动人故事,《开讲啦》讲出来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用创新性的故事化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普及科学常识,展现文化积淀和家国情怀,才是真正有民族魂的好节目。

  6.制作创意十足的情境化场景。文化科教类节目在制作上更需开放创新思维,制造创意十足的情境化场景,让观众能够零距离感知有温度的文化历史和科学实验。在这一点上,《国家宝藏》就做得非常好,它首先制造了一个情境化场景,通过明星“国宝守护人”和助演的舞台表演,模拟再现出有关这件国宝的一段前世故事,从而让这件国宝彻底活起来。

  7.打造系列化的节目创新模式。目前,文化科教类节目模式各式各样,有答题、竞赛、综艺、朗读、演讲、访谈、表演、情景剧、脱口秀等多种类型,满足了观众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但要打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节目,还要从长远策划节目的延续性,让节目形成系列化、持续化、规模化的传播势态。比如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会”系列节目模式,持续播出了很多年,广受观众热捧。这样的系统化播出奠定了其品牌优势,更重要的是它显现出来的社会价值,成功地唤醒了观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8.推动节目的创新性营销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科教类节目应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全网推广宣传,并加以弹幕、直播、抢红包等互动传播方式,扩大节目的宣传范围和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要让传统文化更受欢迎,我们需要在传播方式上接纳新的形式,学会构造独特的传播体系、创新性的传播方式,让线上和线下传播共同发力,让节目被更多人看到、知道。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