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首页>专题 > 正文

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9-10-10 10:33:50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9月下   作者:杨海挺 石敏

摘要:  高等院校是学术期刊主要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高校教师是学术论文的主要阅读者,教师职称的评定也以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为重要指标

  高等院校是学术期刊主要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高校教师是学术论文的主要阅读者,教师职称的评定也以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为重要指标。对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网络化传播以及以期刊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融媒体传播,在学术界产生了持续而稳定的研究成果,①但以高校为单位,以单个专业期刊或期刊集群为研究对象的融媒体传播研究,相关成果较少。此外,学术界对学术期刊发展中的编辑出版、审稿等下游研究成果卓著,但对以高校为管理单位的上游研究,则成果较少。因此,本文从融媒体传播的角度分析高校学术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高校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所说融媒体,主要是针对学术期刊的单一编辑部向期刊中心的网络整合传播,在网站、微信公众号、采编系统等媒介载体上进行融合。

  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发展的现状

  高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存在着明显的“全、散、小、弱”等问题。一方面,高校学报的创办本是为了校内师生的学术交流、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同国际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另一方面,1920年代我国高校学报初创时,参与编辑者均是各个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没有学科界限是当时高校学术期刊鲜明的特色。②这样的办刊传统在高校学术期刊发展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且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术共同体。当前,专业性学术期刊对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固有作者、外审专家带来了冲击。利用融媒体推动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传播成为发展趋势。

  面对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中的重重障碍,学术期刊群成为新的出版与传播方式,专业集群化的网络出版平台为学术期刊融媒体传播带来的推动作用明显。这样的网络出版平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某一学科学会主办的期刊集群网络融媒体出版平台,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另一种是主办单位将所办期刊官方网站统一组建成的网络出版平台,如高校主管的期刊中心。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融媒体发展依赖的数字化采编系统、数字化出版和发行方式、数字化服务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方向。③当前,诸多学术期刊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传播平台,④OA出版成为流行的发展路径。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学术平台也以改革作为渗透方式,打造的数字化学术平台呈垄断式集聚,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逐渐脱离独立自主性,尤其在融媒体传播方面,受到数据库或其他技术水平的影响较大。

  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发展的问题

  1.多种期刊同质化阻碍融媒体传播

  同一所高校主办的多种期刊经常在选题策划、栏目设置、外在版式以及作者群体、读者群体方面有较大重合,如云南大学主办的《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等均是以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是法学类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但内容也大量关涉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内的法律问题,大量选题与其他期刊方向一致,导致综合性与专业性出现矛盾,同质化现象突出。这些期刊都有各自的传播平台,内容出现雷同,阻碍了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2.专业学术期刊群融媒体传播的程度浅

  高校主办的单个专业或综合性学术期刊在期刊评价中,均参与统一的评价体系,推动传播方式走向集群化。当前这样的集群化传播还存在很多问题,以“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学术期刊群为例,2011年成立以来,第一,下载量没有显著提升。以云南大学《思想战线》,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的学报文科版为抽样调查对象,以中国知网的个刊分析数据(2012~2018年版)中的总下载频次计算,有4种学报在2011年以来下载量呈下降趋势,传播方式呈自然发展状态;第二,媒体融合与传播程度较浅,中国知网改版后撤销“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链接板块,各期刊官网也没有相关链接,媒体融合传播受到制约。利用公共网络平台进行专业化集群展示,未改变当前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传播中存在的不足。

  3.高校管理方式对融媒体传播带来困境

  我国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大都主办有多种学术期刊。根据抽样调查,当前我国高校对主办期刊的管理与传播方式主要有4种,一是按照期刊分散管理,按照编辑部分散传播;二是按照期刊分散管理,主管单位统一网页或链接传播;三是统一集中管理,按照编辑部分散传播;四是统一集中管理,主管单位统一网页或链接传播。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都在推动建立统一网页或链接的集中展现方式进行融媒体传播,但在管理上,仍然分属于不同的机构。其他如云南大学采用的是按照期刊分散管理和按照编辑部分散传播的方式,长安大学则采用统一集中管理与统一网页或链接展现进行传播。高校主办的期刊在管理方式上形式多样,当前无规则、混乱的管理与传播方式,难以以主办单位高校为主体集聚形成品牌或融媒体传播效应,导致同一所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也出现竞争现象。

  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发展的对策

  中国高校学术期刊大都以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单本期刊面貌出现,单个期刊的品牌发展与融媒体传播,会受到办刊传统、栏目设置、作者群体、读者喜好以及学校的办学实力等方面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若缺乏前沿性、先见性的编辑出版团队,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全面而周到的政策扶持,难以根本性地改变期刊原有的出版与传播面貌。当前期刊集群化融媒体传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为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在人工智能与新媒体技术推动的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1.完善融媒体传播的方向与内容

  解决高校主办学术期刊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矛盾,解决同质化问题,是期刊融媒体发展的客观需要。如云南大学主办的期刊应在报道方向上各有侧重,根据刊物的不同影响力,以专题、专刊的形式,分别关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内重大学术工程、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以栏目的形式分别报道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边疆问题等学科和研究成果,这样期刊方向与内容能够相辅相成,为融媒体传播创造条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校主办单个学科专业期刊的融媒体传播受到经费、技术的限制较多,需要借助专业化的学术期刊集群的融媒体传播平台和技术。当前影响较大的中国地学期刊网,正在推动一个会员账号,实现一站式浏览多个期刊,向多个期刊投稿一体化。学科专业学术期刊集群有显著的融媒体传播优势,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可以一键链接至目标期刊浏览期刊内容、下载论文等,又能便捷地了解本专业学术期刊的基本面貌;从作者和外审专家来看,单一账号就能便捷地向多个目标期刊进行投稿或审稿;从学科学术规范来说,统一的学科管理编排标准,能够促使学术共同体延续同样的学术范式,促进行业学术交流。因此,鉴于专业学术期刊融媒体传播的便捷效应,对于高校主办的单一学术期刊来说,应借助学科专业学会或学术联盟进行融媒体传播,以扩大期刊的学科与行业影响力。

  2.完善融媒体传播的管理机制

  从管理层面进行调整,改进融媒体传播的管理机制,是当前融媒体传播的客观需求。一是集中力量,主办单位应对多个期刊的编辑部进行整合,设立期刊中心等直属单位;二是打破分散传播的现状,以直属单位为主体对主办学术期刊进行统一网页或链接的融媒体传播;三是打通不同期刊采编系统分别注册登录的技术壁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作者的投稿按照目标分配至各期刊的责任编辑。

  这样的集中管理和办刊模式对融媒体传播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期刊的报道方向能在统一管理下各有侧重,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内容,各刊积累的作者、专家资源便于共享,各刊的办刊经验能够更加便捷地在各个编辑部人员之间交流;二是将编辑人员、办刊资源和经费进行统一调度,能够集中办刊力量,管理上便捷高效;三是能够以集中传播的方式宣传高校主办学术期刊,对作者和专家群体容易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推动高校学科和学术建设的协同共进。

  3.推动融媒体传播对新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官方网站、采编系统与微信公众号等新技术推动着期刊融媒体传播,为学术期刊融媒体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第一,融合高校主办多种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以主办单位为主体,各刊的内容、目录、征订信息、行业资讯、会议等均通过融媒体形成的网站、采编系统、公众号等链接展示和融合推送;该融媒体传播的终端,既能够融合专家、读者资源,又能宣传高校自身,更为学术期刊融媒体传播提供了窗口。第二,融合单个期刊与专业学科期刊集群的传播路径,单个期刊应主动加入学科专业期刊集群,利用集群的系统化融媒体传播来增加自身的显示度;期刊集群需要利用新技术融合各单个期刊网站、采编系统和微信公众号等,并主动变当前静态的网络展现方式为动态的融媒体传播方式,更大程度推动学术资源的整合和学术期刊的进一步发展。

  结  语

  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普及、融媒体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需要利用融媒体方式来办刊和传播,推动期刊的品牌发展,推动高校优势学科更加强大;学术界、期刊界也需要集合有效资源,积极整合利用融媒体传播,方便读者、作者和专家群体;科技界更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关键技术,为学术期刊品牌化、集群化等融媒体传播发展推出技术解决方案。

  【本文获云南省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资助】

  注释:

  ①徐琳君 陈国荣 逯连静:《融媒体环境下农业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探析》[J],《中国编辑》,2019年第1期

  ②宋应离:《中国大学学报简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页

  ③沈秀:《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年第7期

  ④王婧 刘志强:《高校学术性期刊群网站建设情况分析》[J],《学报编辑论丛》,2013年第1期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杂志社《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9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