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2日 星期六
首页>刊首快语 > 正文

曹文博:为何新闻学研究中不提倡定量研究

2011-01-30 22:34:08

来源:   作者:

摘要:

  定量研究也称定量分析(或叫经验性研究),即用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方法进行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对特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得出统计结果。定量研究的科学性是建立在设计、方法的基础之上的,比如测量、操作化、抽样、统计、问卷设计、资料分析等。
  为何新闻学研究中不提倡定量研究呢?
  首先看操作的科学性。就拿基础的测量、操作化和抽样来说吧。测量对象包括自然存在、人、社会(人的行为、社会现象)的测量,自然科学的测量对象相对稳定和单一,而一旦涉及人和社会,影响因素就比较复杂了。从难度上讲,任何一种社会测量都会干扰和影响现实生活中它所希望或正在测量的现象,会有“测不准原理”的尴尬。再说操作化,比如你要得出“我们学校餐厅饭菜质量都很好”这样的结论,生活中只是一句话的问题,但要在研究中论证的话,就涉及操作化的问题了。一是学校有几个餐厅,饭、菜分开,二是饭的种类有1、2、3,菜的种类有1、2、3、4,三是质量具体有色、香、味等多项指标,还有操作中的其他事项等,这些必须都是具体的。新闻文本是一个不确定的对象,差异性(千篇一律就没新闻了)导致没法统一操作化就是个问题。可能有人拿理论的圈子去套事实操作起来挺顺手,但这和量化研究的本质还是有差距的。
  再就是抽样的问题,如何保证每一个个体都能被抽上?随机抽样只是概率抽样中最简单的一种,还有根据不同对象的系统、整群、分层、多段抽样等。最主要的,还是所选用的样本有没有“代表性”、抽多少的问题。这个“代表性”不是新闻中的“典型、新奇、独特”,而是能否反映样本所代表的总体的状况。恰恰很多新闻追求的是新、奇、特,太典型、独一无二就不具有普遍性了,虽说是眼看到、耳听到的客观陈述,但若事先具有了某种意识是不能反映常态的,所以也就不具有代表性了。抽多少的问题是根据问题背后的研究对象而定的,新闻文本中的对象是非常态(或随机)挑选出来了,各种不确定凑一起就不能完全用定量去说事了。如果你说就某个事件(现象或问题等)做统计去探索、诊断和预测社会问题,对不起,那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得出的是具体统计结果。
  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一条还没出来:样本要能真实反映和代表总体,定量研究的样本统计结论一定要推向它所代表的总体,否则样本只是样本,没有任何意义。正是因为我们新闻文本太特殊这一点,所以不提倡定量研究。
  除了技术操作上,还有什么原因呢?
  其实C·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的著名附录《论治学之道》里已经提及。“客观地说,许多经验研究是初学者的一种规范训练,并且有时对于那种不能处理较难的社会科学实质问题的人来说,也是很有效的努力。”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手资料不如经验来得可靠、有效。对于初学者,通过自己的实证分析的结果可能会对某个质疑和有争议的问题理解得更直观、更透彻,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但是,别忘了米尔斯接着又说了,“一旦展开了一项经验研究,即使没有能坚持到底,也仍然促使你以一种新的方式收集材料,而且常常被证明与你正研究的问题有着无可质疑的相关。在将他们的著作转化成合适的经验研究——这意味着将之转化为事实问题——之前,就认为自己已穷尽书中之理,这与解答本可以在图书馆中获得,却偏要去做田野调查一样,都是愚不可及的。”总之,他总结了一句:“在当前社会科学的学术环境下,有太多的事情需要通过‘构造结构’的方式去做,以至于很多‘经验研究’注定是乏味的。”
  不提倡并不是不能用,定性、定量结合出好成果的例子也不少,但用时一定要注意其代表性、科学性、规范性,或者说一定要用就要使你的研究尽最大可能地趋向科学、规范,有时一项社会科学研究的设计(或方法)比它的内容更具有价值。
  曹文博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中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