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刊首快语 > 正文

好新闻从哪里来

2016-05-23 01:32:05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5月中   作者:沈世纬

摘要:  调查研究是记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新闻工作者如果离开了调查研究,就会失去“话语权”。

  如今,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记者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即便“蜗”在办公室,也能写出报道来。于是,便有记者不愿意下基层采访了,即便下去,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成了“车轮飞转,隔窗看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写打油诗揶揄: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

  如此功利与浮躁,当然难出好作品。那些所谓的短平快、既无深度又无温度的“快餐式”新闻,那些像在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缺乏新意、似曾相识的“模式化”新闻,那些内容平淡,靠雷人标题吸引眼球的“标题党”式新闻,那些言之无物、跟风炒作、靠华丽包装吸引受众的“广告式”新闻,那些格调低下、靠“星腥性”诱人的媚俗新闻,就是思想作风不正酿成的“苦果”。当然,这些并非新闻的主流,但其暴露的问题值得警惕。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新闻史上凡是有所成就的记者都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俱佳的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脚力是基础,只有脚力雄健,能走路,多走路,才能见多识广,才能对所见所闻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写出新闻力作,此所谓脚底板下跑出好新闻。

  俄国文坛大师契诃夫,使其名闻遐迩的不仅是小说,还有新闻佳作。1890年4月,契诃夫揣着《新时报》记者证从莫斯科出发,经历了一万多公里的荒凉与苦寒,辗转来到萨哈林岛并在岛上走访了三个多月,把耳闻目睹的事实记录下来,写出了《萨哈林岛旅行记》这一纪实巨著,成就了名山事业,被称为“用文字诊断俄罗斯”的巨匠。

  我国新闻界的名家,如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穆青等,无一不是脚力、眼力、笔力俱佳的佼佼者。脚力强劲,眼力独到,脑力深邃,才能笔力雄健。范长江当年行走了大半个中国,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记录下来,从而收获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名作。当代名记者穆青三下兰考,在农民的田间和炕头,捕捉到了许多感人的第一手材料,才有了拨动读者心弦的力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今天,也有许多俯下身、沉下去、察真情、说实话、动真情的记者。新华社记者汤计为了推动呼格吉勒图冤案得以重审,奔波了整整九个年头。还有的记者不顾个人安危、孤身前往埃博拉疫区,写出了目击疫区真情的新闻……

  路是人走出来的,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从“三贴近”到“走转改”,新闻界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多到一线走,接触地气,写出的东西就真实出彩,越贴近百姓,就越接近真理。记者只有多扎根基层,多深入第一线,多获取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关于记者的职能,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说:“记者是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报纸上的一切文章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成果”。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时期,记者的活动方式、传播方式,应根据时代变化作新的调整,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方法,是不可动摇的,调查研究是记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新闻工作者如果离开了调查研究,就会失去“话语权”。

 

沈世纬
新华社上海分社 原社长、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5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