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刊首快语 > 正文

好故事该怎么讲

2016-07-31 22:38:37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7月下   作者:林琳

摘要:  讲好故事的要义,一是故事本身要真实鲜活,二是讲述方式要巧妙婉转。简言之,原料要好,处理方式更要巧。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论述对于广大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而言,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为媒体创新传播理念、传播方式指明了路径。

  从接受习惯而言,人人都爱读故事,故事化的内容更具体、鲜活,接近性强,容易在受众心中形成对照与投射,从而将自己代入到故事中感受报道对象的喜怒哀乐。一个真实、有趣、接地气的故事,不但可能让读者放下对某些问题的刻板印象,还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往往能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效用。

  只有接了地气,才更易于让受众接受媒体所传播的内容。相比之下,概念化、程式化、机械化地去报道某件事或某个人,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受众又怎么会爱读?

  然而,要讲好故事是不容易的。讲好故事的要义,一是故事本身要真实鲜活,二是讲述方式要巧妙婉转。简言之,原料要好,处理方式更要巧。

  由于讲好故事不易,一些新闻工作者容易走入误区。比如为了故事而添加故事,生拉硬拽两张皮。一些新闻工作者采访时不够深入,或者即使深入采访了但确实没有遇上好故事。为了拿出讲故事的架势,硬凑上对于某个采访对象脸谱化的描述,浮光掠影地写几句后,接上“这是××地、×领域的缩影”,这样的“故事”,对于报道主题不但不会起到深化作用,反而会形成两张皮的尴尬态势。

  又比如为了故事而编造故事,丧失了新闻的真实性。假如在采访过程中没有获得有意思或具有典型性的故事,但为了达到讲故事的要求,就自行“脑补”故事情节乃至人物的表情神态,这更是不可触碰的大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故事讲得再好再吸引人,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但欺骗了受众,而且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讲好故事,唯其难也,所以求也。以人民日报今年4月8日刊发的报道《寻找英烈徐志达》为例,记者在获得线索后,前后费时将近两年,辗转多个市、县、乡村,寻找那位名叫“徐志达”的英烈。徐志达究竟来自哪里?能不能找到他的家人?在这条明线的推动下,线索忽明忽暗,似乎断了又时不时有新的希望出现,一路上遇到的各方人物鲜活自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英烈精神长存这条暗线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下,步步深化,滋润人心。一整版七千多字的长文,身边有很多人是一口气读完的。这篇以英烈为主题的报道,没有写成脸谱化、程式化的相关人物回忆录,而是讲出了一个不断寻找、求而不得、缅怀铭记的故事,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可见,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大众传播时代,受众不是不爱读长文,而是不爱读无新意、无趣味、无价值的长文。

  好故事像活鱼一般,要靠自己去“抓”。观察众多媒体发表的好故事,无一不是记者长期观察、深入一线挖掘而来。广大新闻工作者只有保持较强的新闻敏感,多多留心与积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挖掘,才能抓到更多接地气的好故事。

  好食材不会自己走上桌,需要新闻工作者如大厨般精心烹饪,巧妙构思,把握节奏与规律,合理运用材料,将自己的报道思想与立场内化其中、润物无声。好食材加上好厨艺,烹制出美味可口的新闻故事,定能让受众感同身受、念念不忘。

 

林  琳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7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