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刊首快语 > 正文

何房子:重构都市报的媒体精神

2013-08-02 10:34:55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何房子

摘要:

  都市报因都市而生,会因都市而亡吗?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最后一张都市报会在未来某一天关门,宣告纸质都市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有人说,互联网这匹狼来了,报业的寒冬来了;有人说,都市报不会消失,未来的格局将会是一城一报。

  在时代的喧哗中,报业的喧哗也许只是一个缩影,报人的焦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文字在巨大的水泥森林里左冲右突,但出路在哪里?出路也成了冲突。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并不属于媒体。

  都市是什么?都市是正和反、矛和盾的制造商、运营商,都市是不断生产出自己敌人的地方。在中国文明的字典里,所有秩序的根须都与四时的顺转有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势而为,天人合一。消息如诗,口口相传,传递一段相思,传递一生不变的古老的情愫。都市成了乡村文明的终结者,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大程度上被置换成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乡村是内向的,是顺势的,而都市则是外向的,是逆势的。不断的生产和扩张,让都市的脸谱越来越倾向于陌生和焦虑。它生产出财富,同时生产出贫穷。它生产出欢乐,同时生产出痛苦。它生产出都市报,同时又生产出它的对手互联网。这相辅相成、彼此冲突的现实构成了我们生活的都市图景。事实上,世界不是平的,世界是小的。世界因信息的高速传播而变小,世界也因信息的区域化而分割为不同的小世界,都市报正是小世界或者说区域化话语的代表,它植根于城市的土地,它因为梦想而获得向上的力量。

  都市报一出生就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很好的胃。都市报不由分说,像一头闯进巨大牧场的媒体怪兽,胃口大开,在城市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攻城略地。在上世纪90年代,几乎一夜之间,都市报就占领了城市的报摊。报摊,这个与时代的开放密不可分的词,多少也意味着低端、不入流,它无疑正可成为早期都市报的孪生姐妹。

  那个年代,都市报的报人们重新定义了新闻人的形象,他们是城市的游荡者,通过腰间的BP机和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发生联系,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各显神通地出现在新闻现场。主动出击是他们的天性,而混迹于人群之中的行事风格则使他们成为传统记者中的另类,他们平实的、甚至有些江湖气息的群体特点,也着实促成了中国早期都市报有些可爱、有些莽撞的报道风格。

  从城市的游荡者到观察者,都市报新闻人的转型在10年之后成了新的课题。都市报亦在艰难的转身之中。都市报有幸搭上了时代的动车,雪片般飞来的广告让它有了体量,但骨骼仍然脆弱。靠社会新闻打天下的时代过去了,我们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但我们更需要一双深邃的眼睛,我们需要看得更高更远。我们面临着从都市观察者到都市发展参与者的转变,让城市精神融入都市报,让都市报深耕于城市,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建构都市报的媒体精神。

  何房子 重庆晨报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36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