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刊首快语 > 正文

重拾新闻规范

2016-10-09 16:56:45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0月上   作者:刘万永

摘要:  随着传媒格局的剧烈变化,写作技巧提得越来越多,新闻规范提得越来越少。

  在碎片化阅读控制大脑的今天,出现一篇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长报道,一定会让人眼前一亮。也正因如此,当这些文章随即被质疑且最终证明确有问题时,理应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反省。

  8月29日,《ELLEMEN睿士》杂志微信公众号推送了特稿《1986,生死漂流》(以下简称《漂流》)。31个小时后,这篇近两万字的报道在各大平台的累计阅读量突破百万,微信朋友圈也被刷屏。这篇特稿讲述了1986年中美探险队漂流长江的故事,花费了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按照作者的说法,该文花了两个月准备,四个月间辗转四个城市、行程3000公里采访,六易其稿,最终得以“在互联网上一炮而红”。

  正当读者好评如潮时,事件却发生反转。有人撰文指《漂流》一文“抄王茂军日记拼贴而成,吹嘘得让人脸红”。随后,《漂流》的作者之一撰文回应抄袭质疑,称“问心无愧”。《漂流》是否抄日记拼贴而成?我赞同方可成在《一部伟大的非虚构作品是如何引用信源的》中的判断,即“抄袭”的指控过于严厉,但文章在引用信源时确实存在问题,非常容易让读者误以为所有材料都来自于第一手采访。事实上,关于如何使用信源问题,无论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记者培训教材,还是各种学术文章,早已讨论得非常深入了,且对一些规范早已达成共识,比如要清晰注明信源、要交叉验证、避免使用孤证等。

  但《漂流》作者的回应中的观点值得注意。作者认为,“特稿报道不同于学术论文。我们觉得在18000多字的文章后面增加海量的参考文献,会让文章看起来像一篇学术论文,进一步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要知道,现在愿意读万字长文的读者真的不多了)”。

  的确,现在愿意读万字长文的读者不多。但这是删去参考文献的理由吗?当然不是。巴巴拉?塔奇曼的非虚构作品《八月炮火》,仅列出的第一手信源和极少数的二手信源就有13页;南方都市报在《安元鼎北京截访“黑监狱”调查》中,也使用了注释的方式交代信源或相关背景。这些注释,非但没有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反而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

  为什么报道要交代信源?一是为读者负责,二是为作者本人负责。当然,出于保密等原因,报道可以对信源作出处理,但无论何种原因,隐匿信源,造成对读者的误导,都是不可取的。

  新闻报道的规范,当然不仅仅包括如何使用信源,还有如何做到客观、平衡,如何使用引语等。这些规范,是长期新闻实践经验、教训的积累,也是一代代新闻人智慧的结晶,理应得到尊重和遵守。遗憾的是,近几年来,随着传媒格局的剧烈变化,写作技巧提得越来越多,新闻规范提得越来越少。

  新闻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兵荒马乱的年代适合产生草莽英雄。但正如所有武林高手都有扎实的基本功一样,媒体人要想走得更远,写作时就要遵守基本的规则。重视规则、尊重规则,每一个媒体人须时时铭记于心。
 

刘万永
中国青年报 深度调查部主任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0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