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刊首快语 > 正文

采访慢下来,人心走进去

2016-10-20 15:03:55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0月中   作者:张晔

摘要:  前段时间,我到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采访女排精神的相关内容。晚上刚刚抵达,当地宣传部的干部早已热情地安排好采访对象:一位基地老主

  前段时间,我到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采访“女排精神”的相关内容。晚上刚刚抵达,当地宣传部的干部早已热情地安排好采访对象:一位基地老主任,一位基地现主任,历史与现实的见证人都在了,安排好的时间,总共一个上午。

  我婉言拒绝了,说时间充裕,希望采访“慢一点”,对方先是诧异,“之前来的几拨记者都是匆匆来了又匆匆走”,而后又表示理解,“确实不必那么辛苦”。其实,我并不是因为“辛苦”,而是一种习惯。如果不是赶突发新闻,我喜欢放慢采访节奏,因为我信奉一条准则:采访慢下来,人心才能走进去。

  创作了名篇《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前辈张严平,曾经在采访手记里写下过这样的话:“面对着这样一个一年有330天独自行走的、没有任何修饰的、原生态的人物,要了解他、懂得他、走进他心灵的唯一办法,就是走进他的邮路。因为邮路就是他的生活,邮路就是他的心!”

  她做到了。一路寻找,一路体会,她用最朴实最笨拙的方法,认识、了解、讲述了一个最真实的王顺友。没有概念,没有标签,却感动了万千读者。这样的采访换来的,不仅有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荣誉,更重要的是那句来自采访对象含着泪说出的话:“你写的,我看了。你最明白我心头。”

  或许有人会说,人物报道自然如此。但若采访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为何要浪费时间,降低效率?是的,我们绝大多数采访是为了“信息”。然而,在我看来,采访对象永远都是“人”,所谓的信息,如果不考虑当事者的经历、感情、思想,便很难判断其真伪,判断其价值,甚至会忽视它内蕴的光彩,只化为冷冰冰的文字。

  于是,我听基地老主任眉飞色舞地讲起他个人的故事——热血青年随解放军南下漳州、爱好体育与运动员感同身受、调来基地首先面对的是如何解决队员不爱吃饭的问题……

  于是,我在女排故事足以成稿之后,继续发掘外围采访对象,采访到为女排冬训服务20年的裁判和一直从事女排报道的当地记者,翻阅他们收藏多年的原始资料。

  于是,我被故事的“枝节”感动——原国家体委排球处处长钱家祥生前为振兴排球事业呕心沥血,死后骨灰永埋基地,墓碑上刻着“一位中国排球事业的开拓者长眠于此……”

  这些慢下来后的收获,无法都体现在稿子里,但牺牲的是个别细节,沉淀的却是报道的灵魂。我以“娘家人”为中心叙述基地的故事,不是因为它诞育和培养了代代女排人,而是无论女排胜负荣辱,它始终在这里,以母亲的胸襟和爱,温暖着姑娘们的心。而恰恰是这些,让报道有了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特别之处。

  报社的老领导、我读书时的老院长范敬宜先生生前曾这样批评作风浮躁的记者:“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他曾教导我们,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要把目光放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采访是成长的经历,生活是报道的源泉,我坚信:采访慢下来,人心走进去。
 

张晔
人民日报社 总编室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0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