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俗大雅的新闻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2016-11-20 17:20:00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1月中 作者:杜金存
摘要: 新闻语言忌华而不实,文风越朴实越好。只有朴实的文风才能更好地贴近群众,让人觉得亲切自然。
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罢,竞争利器除了拼抢新闻外,表达方式也很重要。做新闻,要善于用大俗大雅的新闻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讲的故事要让更多的人听懂,语言就要通俗,俗中见雅,雅俗共赏。新闻应注重传播效果。记者写的新闻,不仅要给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看,也要给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看。有的记者却不以为然,认为文章写得华丽才有水平。华而不实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本来很简单的一个事、一句话,写得花里胡哨,读者看了云里雾里,不知道究竟要表达啥意思。一些新闻作品的语言口号连篇,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篇看不到一句鲜活的话,读起来枯燥无味。现在,为数不少的新闻报道让人看不懂、不爱看。?
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明白如画,却意境深远。在鲜活的群众语言面前,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谁都没有太多的时间、费很大力气来琢磨一篇新闻。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写“大白话”。广播、电视新闻所用的语言,更应该大俗大雅,尽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数人或部分人才能看得懂、听得懂的一些字眼或话语。
中国正走在追梦的大道上,每天涌现出很多正能量的故事,只有用大俗大雅的新闻语言去传播,中国故事才更加精彩。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我看来,就是要用老百姓的话讲老百姓的事。原汁原味的群众语言,往往大俗大雅,鲜活生动,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群众的语言来自生活,发自肺腑,是民生甘苦、喜怒哀乐的直接表达。这样的语言尽管可能原始、粗糙,却鲜活、生动。群众语言直指人心,是那些脱胎于文件、报告、发言稿的新闻作品所远不能及的。
新闻语言忌华而不实,文风越朴实越好。只有朴实的文风才能更好地贴近群众,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把文章写得既通俗又深刻并不容易。没事时,我爱看《邓小平文选》,邓小平的语言非常朴实,每句话百姓都能读懂,但思想深刻,让人读后难忘,如“胆子要更大一点,步子要更快一点”等。?
有的记者为何写不出鲜活的语言?归根结底是脱离生活、脱离群众,他们坐在办公室里,靠电话采访,靠资料写稿。不少新闻作品官腔十足,群众敬而远之,因为他们看得打瞌睡。将新闻语言写得通俗明白、俗中见雅,需要记者长期的积累与磨练。
记者要写出大俗大雅、接地气的新闻语言,就要向群众学习,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打捞”鲜活的群众语言,就要求记者到生活的大海中去,与基层群众多聊天,用心去捕捉个性化的群众语言。记者只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不愁写不出鲜活而又有穿透力的语言,就不愁写不出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佳作。
杜金存
江西日报记者、全国“走转改”活动优秀编辑、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1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