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时代的媒体与传播
2016-11-30 17:08:59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1月下 作者:殷乐
摘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议题被反复提及,在今年达到了一个新热度,在近期召开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作为互联网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议题被反复提及,在今年达到了一个新热度,在近期召开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未来趋势之一更被频频论及。
这也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技术演进和应用密切相关。从宽带互联网的架构、智能终端的普及、社交媒体的繁荣再到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核心趋势,一是媒介作为人的延伸正从感官延伸向智能延伸深化,在智能领域的探索如同对外太空的探索,是人类认知与自我认知的超越理想所在;二是连接的维度和深度在不断演进,也即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到智能终端之间的连接,到人与人的连接,最后到万物互联。从泛在网络的层面来理解,物联网寄托的愿景即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万物互联,通过传感器、二维码、电子标签等获取人、物、环境的信息,通过网络交互而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进而实现对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智能化管理,最终实现信息乃至物的层面的自由。
而在趋于万物相连的过程中,泛网络化、泛媒介化也逐渐从概念成为趋势甚至现实:人、物皆有可能成为获取或提供信息的媒介,泛网络化意味着连接的深化,泛媒介化则意味着传播权力的分散。对于物联网时代的媒体与传播而言,其发展就需要围绕数据和关系这两个核心概念来生发,以数据为基础,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深化人与人的关系,重建人与物的关系,显化物与物的关联。
如今,大数据从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逐步演变到当今的数据密集型科学,科学范式也发生了转型,尼葛洛庞帝所言的“数字化生存”在今天得到了鲜活的体认。而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并将进一步凸显数据作为互联网核心的地位。数据提供了观察、采集、存贮、分析、预测人类行为的新方式,为媒体发展、社会观察和国家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数据挖掘和分析在媒体发展、新闻传播中将逐渐成为一个基础性的存在。在此情境下,新闻传播业需要更加注重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新闻从业者尤其需要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提高数据素养,把握数据挖掘中的底线与准则,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
从关系把握来看,实则包括三个层面,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层,对人与人的关系深化是当前新闻传播业正在转换理念积极探索的层面,社交媒体带来的扁平式交往关系,从受众到用户的概念发展,情感关系的建立、服务意识的强化等,均体现了这一人与人关系的变革与深化。而在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层面则是刚刚起步。以当前媒体对于物联网的应用来看,主要表现为人采用各种手段主动与物建立关联,以传感器等手段把握物的各类数据,都还停留在物的发掘上,关系的主体性未能凸显,物的媒介价值尚未真正体现。未来亟待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建设和利用物联网,寻找和产生未可预期的、存在于数据之中的、不能提前预知的各种模式,把握微动态与大趋势,提供社会大图景,真正体现出泛网络化、泛媒介化的价值所在。
不能忽视的是,大数据的发展和多重关系的变革也引发了诸多反思和讨论,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信息的泛滥与单向化。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涌现出来,对信息单向化的忧虑也越来越多,如何避免资讯大潮中劣币驱逐良币以及如何有效形成意见观点的交互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二是商业逻辑和技术逻辑的显化。搜索引擎、数据新闻、算法新闻,机器人新闻等等的发展,都体现了技术公司、商业公司在信息分发中的位置显化。有媒介研究学者指出,当下内容制造方对于信息的分发正在失去原有的控制,而由科技公司掌握、由商业利益驱动的算法有其不透明性与难以预测性,主流媒体如何做好把关人,如何发挥把关人的职能,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殷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1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