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内容转型之道
2017-02-28 13:39:03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2月下 作者:申慧凯
摘要: 纸或消退,新闻不死;报纸可以停,新闻人不会停。唯有不断自我革新的“人”,才是真正维持媒体不倒、新闻不死的常青树。
春节假期中,不少都市报休刊,新媒体成了大家角力的平台,也成了检验报道是否符合新环境下新闻传播规律的好时机。毕竟在平时,纸质媒体即便能和读者面对面,也难以把关注度转化成具体数字。我所供职的媒体也是这样,停纸不停报,停版不停人,记者在假期兼顾采访,只不过稿件刊发全部集中在了新媒体上。
过去,因为难得休刊,春节是很多编辑记者最放松的时候。最近几年却大不相同,传媒格局突变,媒体加快转型发展,在假期不仅不削弱反而利用新媒体加强新闻报道。
那么,在内容转型方面,媒体到底该怎么转?笔者认为,独到的新闻叙述、独特的融媒呈现、独家的推送渠道,三者尤为重要。
从这两年春节期间的齐鲁壹点客户端来看,点击量高的稿子都具有上述特点。以今年春节期间的一篇《山东媳妇河北过年:五点就起床磕头拜年》为例,题目看似简单,发布后半天内点击量就超过千万。在这背后,一方面是新闻叙述的“准”和“新”,记者异地过春节,亲身体验当地传统习俗引人关注;一方面是融媒呈现的“微”和“快”,丰富的图片和短文字配合,适合节日轻阅读的氛围;还有就是齐鲁壹点在山东的辐射力,让新闻得以快速发散。当然,传播环境也是一大因素,假期是新闻淡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春节的间歇期给了很多稿子从受关注的边缘走向中心的机会。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唯点击量论英雄,但一篇新闻被广泛转发,一定是戳中了用户的“痛点”或“痒点”,至少说明记者的这种融媒报道方式符合当前的新闻传播规律。
长期以来,因为习惯于体制带来的红利,或者专注于同一区域内媒体的相互竞争,大多数传统媒体的转型相对迟滞。在经历了几年的探索与洗牌之后,媒体转型模式也大致被分成两类,要么是本身影响力足够大,政府财政、市场资本大量投入,能够另立新媒体门户,招兵买马;要么就是立足已有框架下的“内部创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块招牌、一套人马”。后者是目前最普遍采用的转型方式,因为成本最低,转型也快。
正因为很多媒体转型都是基于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的水平就决定了转型的上限和下限,所应具备的能力也被放大:身为传统媒体人,政治把关、舆论引导、新闻策划、深度采访能力必须具备;身为新媒体工作者,媒体融合、运营推广、直播互动、技术引入都得懂。所以,媒体内容转型,无论是新闻叙述还是融媒呈现,乃至最终推送,最核心的都是人的转型。这种转型区别于以往将原有采编内容单纯地进行网络式搬家,而是基于交互和反馈,对同一选题融媒再造后进行分众传播。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在新闻操作者眼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更多的是载体区分。即便是新媒体也未必就是常青树,因为媒介形式不断推陈出新,迟早有一天新媒体也会变成传统媒体。但是,纸或消退,新闻不死;报纸可以停,新闻人不会停。唯有不断自我革新的“人”,才是真正维持媒体不倒、新闻不死的常青树。
申慧凯
齐鲁晚报要闻部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2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