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8日 星期日
首页>刊首快语 > 正文

新闻是门手艺活儿

2017-03-17 17:24:21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3月中   作者:刘峣

摘要:  新闻产品,本质上就是一件艺术品。新闻事实是其结构、新闻形态是其材料、新闻文本是其纹饰。要成精品,各要素缺一不可。

  编辑做久了,心里会大概给身边的记者定个等级。有时单单看到名字,就对稿件的质量有了心理预期。有的记者写起稿来如文豪附体、汪洋恣肆。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但若把意气放错了位、情怀用过了量,反倒本末倒置,失掉了新闻的本真。有的记者倒是行文流畅、几无瑕疵,可稿件索然无味。硬着头皮把千字甚至几千字的文章读下来,记住的似乎只有零星的事实和不痛不痒的观点。有的稿件一读就知道出自年轻记者,虽说遣词造句上努力向成熟靠拢,却总会在细微之处露出马脚,知识、逻辑、观点上都有待打磨。有的稿件读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八成是记者偷懒,七拼八凑出一篇“四不像”文章。这些“攒”出来的报道,或许骗得了编辑、骗得了读者,总归骗不了自己的职业良心。

  编辑做久了,其实也会反思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这些虽有瑕疵却极富个人风格的报道,能被多少人阅读甚至欣赏?一则绞尽脑汁、集思广益的标题,能否与动辄“10万+”的“标题党”同场竞技?当新闻机器人已经悄然入侵,“人力新闻”的荣光还能维持多久?

  新媒体时代,好像人人都陷入了信息焦虑。我们如此急切地想获知事实,因此只消一条几十字的推送,就足够填满好奇心;我们的时间如此宝贵,以至于有的媒体公号“贴心地”在文章前标注预估阅读时间,生怕读者“太长不看”;我们如此渴求观点,因此很多文章会把重点内容标红,似乎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无关紧要。

  急剧变化的时代,很多新闻人都在反思:新闻的初心是否依旧?我想,真正的新闻人不仅不能丢掉初心,而且要更珍惜新闻这门手艺活儿的传统价值。

  回顾新闻的历史,在初民社会,信息的传播就已经要借助训练有素的专业“新闻人”。他们有的是“长跑者”,耗尽一生精力,把战争胜利的信息传递到远方;有的是“喊叫者”,用夸张的造型、洪亮的声音和个性的语言,向部落和村民宣告最新的消息;有的是“游吟诗人”,把新闻作成诗、谱上曲,飞向城市中的酒馆、广场和大街小巷。如今,新闻的形式早已天翻地覆。然而,新闻人的角色一如既往:需要如“长跑者”一般的勇气与胆识,需要像“喊叫者”那样的技巧和策略,需要同“游吟诗人”一样的文采和情调。无论是采写文字稿,抑或制作短视频、H5等融合产品,都离不开新闻人的传统品质,离不开新闻人的工匠精神。

  遗憾的是,在媒体融合狂飙突进、传统媒体遭遇寒冬的当下,新闻这门手艺活儿的传承看上去并不顺利。一方面,新闻行业的吸引力不比以往,传统媒体人出走频繁。许多刚入行的新闻“菜鸟”觅师无门,缺少新闻报道构思、成型、打磨、成品方面的培养过程。“工人精神”尚且不够,更别说工匠精神了。另一方面,不少新媒体机构更重视扩建“厂房”、增加“生产线”,“快”字当头、KPI做指挥,根本无暇在内容领域精耕细作,新闻内容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虚假新闻、低俗新闻等不合格产品更是频频出现。

  新闻产品,本质上就是一件艺术品。新闻事实是其结构、新闻形态是其材料、新闻文本是其纹饰。要成精品,各要素缺一不可。惟愿这门手艺,能够在“新闻工业社会”中坚强地生长和传承,别到了濒临消亡之时,再以“文化遗产”的名号去追悔、保护。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3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