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3日 星期日
首页>刊首快语 > 正文

融合报道,从奔赴现场的路上开始

2017-08-09 14:19:34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7月下   作者:白皓

摘要:  没有融合意识的新闻媒体正在被社会淘汰,同样,没有融合报道意识的记者正在被媒体淘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纸媒记者在网上晒出

  没有融合意识的新闻媒体正在被社会淘汰,同样,没有融合报道意识的记者正在被媒体淘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纸媒记者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新装备:直播机、麦克风、无线网卡、充电宝、化妆包。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记者从新闻纸背后走到了镜头前,走进了用户的“手心”里,传统的“老三样”电脑、录音笔、笔记本还在,新装备又塞进了背包。

  特别是最近一年,融合报道的氛围越来越浓,许多媒体人在接到新闻线索后的第一反应不再仅仅是写一篇稿子、做一条片子、录一段声音,而是如何将新闻事实快速立体且优质地呈现在用户面前。

  从奔赴现场的路上开始,记者思考的应该是微博、微信、客户端如何快速联动发送消息,抵达现场如何发起直播,呈现新闻事实的现场视频如何又精又短,H5专题如何有个好的创意达到朋友圈刷屏的效果……

  从前记者在一线“单打独斗”的状态也随之发生改变,随着“中央厨房”成为各个媒体融合发展的标配,编辑部里的“大厨们”开始和一线记者组成团队,随时将前方传回的信息加工成适合不同端口发布的内容,同时将互联网上的新线索、网友评论、公众疑问等内容反馈给一线记者,有针对性地挖掘新信息。

  屏幕前闲暇的用户则点开直播页面看现场情况,上班族可以点击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文字、短视频了解最新信息。实在没时间,也可以通过“一图读懂”的可视化呈现,快速理清复杂的信息,了然于胸。

  当然,对于青年记者来说,这样的转型困难相对少一些,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操作方式的记者来说,从单一渠道向全媒体渠道的转型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多:小到一个标题是否符合网络传播规律,大到一次采访如何进行全媒体构架。

  好在,快速、精练、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成为当下媒体人的共识,许多人开始抱着“清零”的心态学习新方法,掌握新技术,追逐新理念。

  与此同时,在传统的渠道中,媒体人对深度、精致、增值三方面的追求依然没有减弱。

  融合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在“中央厨房”里,资深的编辑往往会问一问,我们能不能挖掘得比别人深一步?还能不能采访到更多信息?从什么视角看待这一问题更能体现我们的价值观?在做好新媒体的同时,传统的优质传播阵地依然需要更精良的内容呵护。

  曾经有一位年轻同行问一位资深编辑,为什么我精心采写的深度内容关注度不高?是不是应该放弃这些笨重的内容呈现?这位资深编辑的回答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她说:“要么是你的选题新闻价值不高,要么就是你采写得不够好,没有其他可能。”

  的确,深度、精良的内容并没有被我们的读者和用户抛弃,点击量超过10万甚至上千万的深度作品并不鲜见。融合报道最终需要回归到“内容”上,新旧传播渠道特点不同,但二者同等重要,互为补充,全部做好才是真融合。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7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