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报道,一场思考
2017-09-19 17:14:20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下 作者:刘峣
摘要: 最近一段时间,我写的两篇报道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讨论。一篇是探讨中国社会治安管理经验的报道《中国很安全》;另一篇是揭秘刚需
最近一段时间,我写的两篇报道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讨论。一篇是探讨中国社会治安管理经验的报道《中国很安全》;另一篇是揭秘刚需药降价进入医保的报道《刚需药是怎样“谈”进医保的》。这两篇报道的传播路径和舆论反馈,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样本。
实事求是地说,两篇报道都算是“炒冷饭”。在此之前,相关新闻已经“霸过屏”了。虽说不是新鲜事,但我希望通过报道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探讨深层的原因。比如,外国人点赞中国安全,到底是为啥?刚需药降价力度大,谈判是怎么砍价的?
没想到,“冷饭”虽然炒热了,可饭还是那碗白饭。这一点,从网站转载的标题就看得出——“2万一支的抗癌药降到7600元”“老外赞中国社会治安:深夜敢出门”……制作标题的小编们还是把这些“细节”放大呈现了出来,网友们也不出意外地围绕“药价怎么这么高”“出门到底安不安全”等话题展开激辩。
对作者而言,报道受关注自然欣喜,但看到网络小编get错了点,看到网友们的讨论跑偏了,未免有一丝不被理解的尴尬。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越来越有“相爱相杀”之感。对报纸等传统媒体来说,网络转载越来越成为衡量传播力的重要指标。但现实情况是,门户网站和重要新闻网站的标题,往往是一篇报道能否成为“爆款”的关键。可在此过程中,“标题党”的幽灵时常闪现:专家的观点,放在文章的语境中并不突兀,一旦被拎出来成了标题,感觉就变了味;本来属于“特例”的新闻事实,也很容易被标题放大和夸张,给人以“常态”之感。再加上有的网友“看到标题就评论”,观点和情绪自然就被标题带跑了,很多汹涌的“舆情”正是由此产生,而报道者反倒成了“背锅侠”。
以一个传统媒体人揣测新媒体人的心理,想必他们也有难言的苦衷。新旧媒体的语态不同,拿着放大镜,从纸媒的文字中找到一句“惊人之语”并非易事。同一篇报道,标题不同,流量千差万别。面对网友“太长不看”的考验,靠观点抢抓眼球,也算是无奈之举。一次网络热点的形成,也是记者与新旧媒体两方编辑齐心协力的结果。没有“看人下菜碟”的操作,一盘新闻大餐确实有被埋没的可能。
如此看来,所谓媒体融合,或许正是新旧媒体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并在理念、价值上达成融合的过程。这期间难免出现冲突和矛盾,但只要打破壁垒、消除敌意,双方的共识并不难取得。
刘 峣
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