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7日 星期六
首页>刊首快语 > 正文

“后真相”时代的乱相如何矫正

2018-04-18 09:41:23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2月上   作者:王传宝

摘要:  最近,以江歌案为代表的一系列舆论事件,呈现出一种情绪比真相更重要的舆论生态。一些社交媒体为博眼球,选择性报道信息,以不完整甚至

  最近,以“江歌案”为代表的一系列舆论事件,呈现出一种情绪比真相更重要的舆论生态。一些社交媒体为博眼球,选择性报道信息,以不完整甚至不真实的事件断面,来煽动情绪、制造冲突、轻率断言、干预社会,设置议程影响舆论,哗众取宠以推波助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自2016年始,这种“客观事实在塑造公共舆论时远不如诉诸情绪和个人信仰有影响力”的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思考。随之出现的一系列舆论事件,都部分佐证了“后真相”传播的特点。这种现象,在2017年有愈演愈烈之势。

  “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一出,舆论喧嚷,谣言横行。一些明显违背常识的说辞,在舆论场中传播很广,甚至获得了相当数量不明真相网友的“共鸣”。一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和网络大V,以“围观改变中国”为借口,不加选择地转发、评论,强化了偏见,加大了社会的撕裂。

  我们生活在一个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和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媒体格局发生了剧变,人们的情绪也随着社会秩序的部分失序而起伏不定。在关键信息语焉不详的情况下,在以自媒体和移动社交媒体为主要代表的信息填充者的裹挟下,对“事实”根据想象进行加工成为一种潮流,以正义之名,脑补事实,呈现出一种本该如此的状态,并以此迎合受众的情绪,模塑了一种“事实”,强化了公众的情绪和偏见。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主流专业媒体的介入,事件的偏向最终被拨乱反正,但结果是,对此关注的受众和自媒体作鸟兽散,事件真相在还原之后不了了之。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探究和负责。

  一些不愿意承认是媒体的“媒体”,完全被市场所左右甚至绑架,新闻职业精神也在追求“爆款”的过程中迷失,这是一个危险的现象。算法可以推送,但绝不能推崇;门槛可以降低,但底线不能缺失;媒体的形态可以多样,但媒体的性质和责任不能被异化。

  在“后真相”时代,“信息茧房”效应固化了人们的认知,选择性的“虚假”信息强化了部分人的偏见,“真相”被“自我认知化”,这种违背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的逆流当被喝止。如何遏止?就需要专业媒体从业者勇于担当撇清泡沫的责任,挺身而出,扛起新闻职业精神的大旗;也呼唤所有信息传播者提高素养。

  全面、客观、公正永远不会过时,越是泡沫化的时候,越需要专业的报道和解读,让事件回归其本来的样子,让公众对社会的认知更加全面、理性,这是建构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是建构利益共同体的必然。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2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