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的初心
2018-07-23 00:10:33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7月中 作者:刘峣
摘要:新闻人的职责和使命也并无二致——我们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我的办公室有一把暖壶,那是一把绿色的铁皮暖壶。看上去,它该有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历史,铁皮生了锈,保暖效果也不好。同事常取笑说,每天早晨,只要听到走廊里吱吱呀呀的声音,那准是我提着暖壶来打水了。
5年前,当我来到报社工作时,也一度震惊于这把暖壶的沧桑。我记得自己还特地为这把暖壶写了一条微博,发了一通感慨:“所谓传统媒体转型之难,也许就如这旧暖壶一样,打不碎,也就换不掉。”
现在看来,当时的感慨未免有些天真。报纸上的日期一天天翻过,媒体融合的大潮滚滚向前,这把暖壶却一直放在那里,没碎,也挺顶用。
在传统媒体工作,时常可以搜罗到年代久远的老家什。比如那些遗留在办公室里老前辈用钢笔手写的稿件,纸张已经泛黄了,笔迹却依然清晰。当昨天的新闻成了今天的历史,这些作为见证者的老家什,却有着历久弥新的价值。我们之所以珍视,甚至时常谈论它们,或许是因为这些物件儿承载着一张报纸成长的记忆,记录着很多新闻人从事新闻工作的初心。
新闻的初心,是对新闻理想的追寻与坚守。
这几年,新闻行业发生的变化天翻地覆,速度之快令人猝不及防。正是在这变化的时代,我们见识到了更多坚守理想的前辈和同行。越是在行业受到冲击的变化之时,越需要新闻理想来坚定信仰、追寻真相,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新闻的初心,也是对新闻职业的传承与延续。在中国新闻的历史上,众多先贤穷尽一生著述、办报,生动诠释了中国新闻人的精神和力量。
在像我一样的而立之年,他们在做什么?
1902年,29岁的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他撰写《新民说》20篇,以唤醒国人;
1916年,30岁的邵飘萍受邀担任上海《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两年间撰文20多万字;
1926年,30岁的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对《生活》周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937年,28岁的范长江作为《大公报》的战地记者,最早报道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真相。
百年以来,这些新闻先贤,以梦为马、以笔为翼,一心唤醒国民、寻求民族复兴。今天,新闻人的职责和使命也并无二致——我们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几年前,我曾经做过一次采访,采访对象是美籍华人黄新老先生。他爱写诗歌、写对联,其中一副对联“骏马追风扬气魄 寒梅傲雪见精神”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在当年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是用这副春联向大家祝贺新春。我辗转找到了黄老先生,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报道刊登后,黄老先生给我发了一封邮件。邮件里写道:“习主席是我的伯乐,你又何曾不是?请接受老朽由衷深深的谢意,永久的友情。”
我依然记得自己收到邮件时的感受。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因为一篇报道、一份报纸,与故乡有了更紧密的联系。这样的纽带,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替代。
刘 峣
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7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