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8日 星期日
首页>刊首快语 > 正文

编辑部智能了,编辑去哪儿

2019-10-24 11:05:26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9月上   作者:许诺

摘要:  近来,一些媒体机构宣布建立智能编辑部,有的信息聚合平台甚至要打造无人编辑部,开创中国‘无人编辑’新业态。必须看到,智

  近来,一些媒体机构宣布建立智能编辑部,有的信息聚合平台甚至要打造“无人编辑部”,“开创中国‘无人编辑’新业态”。必须看到,智能编辑部的新技术极大提高了新闻生产者在信息收集、数据挖掘、文本处理、内容制作、版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效率,不断减少或者免除编辑在浅层感知上花费的时间。然而,焦虑心态随之而来。日渐壮大的智能化编辑部里还有没有编辑的容身之处、落脚之地?

  新闻生产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看产品是否具有情感容量、思想含量和价值增量。作为物质的书可以被机器印制无数本,但智能永远无法代替人脑对书中作为精神的文字“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很难想象,号称“每天生产1万篇文章”的智能编辑部生产出的文字能有多少硬核的价值含量。大机器生产导致失业的往往是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人,现今优质的新闻生产不再是字词句的排布组合、音视频的简单拼接,而是越来越体现为观点生产、思想生产和价值生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历史上机器化大生产导致工人失业这一逻辑来推导智能编辑部对编辑造成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一些平台出现了“去编辑化”的倾向,内容生产靠“众包”、内容分发靠算法,既缺少“总编辑”,也没有“把关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智能编辑部里的每一种技术架构、每一条编程代码、每一个界面呈现,都代表着选择、意味着判断、承载着价值,如果缺少了编辑的核心力量,这些目标是很难达成的。

  智能不天然代表优质,更无法替代智慧和情感,AI主播永远零口误的播报却掀不起观者半点情感涟漪。智能编辑部能迅速完成信息整合,满足的是快餐消费,但永远无法超越人的思想性和创造性。正如近年来,真正优质的照片并没有因为公众手机摄影的普及而增多,有思想的文字也并没有因为自媒体的触手可及而层出不穷。程序性的新闻产品能够迅速被机器生成,而创作性的新闻作品无法轻易被机器生产。

  因此,既不能因为智能化生产所固有的缺陷而放弃拥抱新技术的热情,也不能因为对智能技术的依赖而丢掉对编辑核心力量的培养。

  大机器生产会导致劳动力的剩余,智能编辑部来了,“编辑力”不会剩余,反而会更稀缺。真正优质的内容,往往要有思想的激荡、细致的打磨,对人性的感悟、对世事的洞察,这需要包括编辑在内的新闻生产者用一辈子去完成。

  智能技术终究是工具,是“送我上青云”的“好风”,是末;情感的传递、智慧的增值、价值的塑造才是目标,是本。在技术革新的时代,无形的智能编辑部里,更需要把关、主导、引领的“总编辑”,更需要有态度、有理想、有担当的内容手艺人,无论编辑部如何智能,编辑依旧在那儿。同时,新技术的革新也在不断警醒编辑记者,如果你仅能攒出浅层次的内容产品,为什么还要抱怨比你更迅捷更准确的智能机器人抢走了饭碗呢?
 

许  诺
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9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