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热点引导力,重塑媒体公信力
2023-08-10 11:41:02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8月上 作者:
摘要:
随着传播环境、受众形态和舆论生态等多种因素的变化,各媒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抢夺话语权,以维持和提升自身影响力。其中很突出的一方面,就是积极参与各类热点话题的策动和运营,从快讯、独家视频、热点快评到连线直播、场景式慢直播,方式多种多样。但热闹背后,并未带来媒体传播力、引导力的整体提升,甚至有些做法屡遭诟病。
例如,一些媒体在对热点事件的跟进过程中频频“翻车”,报道多次遭遇“反转”,却未见反思,而是任由自身披露的信息前后冲突。某些知名栏目IP总是“态度先行”,以刻意迎合、情绪按摩式的快评作为流量来源,不顾观点背离真相。还有一些媒体栏目和账号,搬运网友发布的短视频片段,不做基本的采访核实,不顾新闻元素的缺失,改改即发,疲于追逐一时之乐。
上述种种现象,与媒体承载的社会责任和追求的专业价值显然有一定的距离。热点事件和话题当然值得追,证实、澄清、提供细节或是追问,都有其意义,因为热点就是受众的关切所在。但无论以何种姿态介入,表达方式有什么变化,新闻专业精神不能丢。
一是提供事实增量。若从新闻较为知名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来看,媒体人最基础的工作,就是采集信息、提供事实。然而,我们看到很多热点事件发生后,舆论场上的事实增量提供者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能够引领话题走向的权威、准确、阶段性的事实较少。事实上,对新闻事实的挖掘和提供从来都是媒体传播力、引导力的重要来源,可惜到了舆论生态复杂、多元的今天,很多同行忘了我们首先是记者。
二是避免态度先行。当下舆论生态的一大特点,就是情绪先于真相、态度多于事实,这和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不无关系。媒体身居其中,确有明辨是非、引导舆论的责任,问题在于,不能有一分事实说三分话,甚至在热点走向完全不明朗的情况下,就试图以点评来预估全貌。当前,这样的“翻车”案例数不胜数,结果只能是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三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媒体介入热点时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持续以非线性的形式出现,过去是同行的采访竞争,现在还要和“自媒体”、网红抢夺流量,甚至有时要直面新闻当事人的直接发声。但不管形势如何,媒体仍然要保持战略定力,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应自降业务标准一味迎合,或打着创新的名义导致动作变形,最终丢了专业精神。只有公信力的基本盘还在,发出去的稿子有人信,才谈得上舆论引导力的提升,也才有媒体品牌价值的上升。
王佳
南方都市报社副主编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8月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