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需要抵达现场的新闻记者
2024-08-06 17:32:52
来源:青年记者2024年8月 作者:任孟山
摘要: 近期,一则关于油罐车的调查性报道如灰鲸入水,激荡舆论涟漪,令媒介同行为之一振。 在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衰落已久、人工智能技
近期,一则关于油罐车的调查性报道如灰鲸入水,激荡舆论涟漪,令媒介同行为之一振。
在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衰落已久、人工智能技术冲击新闻传播业、建议高考生“不要报新闻学专业”的三重背景下,这则调查性报道似乎让公众猛然惊醒,也让疾行的我们蓦然驻足,回想起那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
在媒介生态的意义上讲,十年之前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收入开始断崖式下滑,预示着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时代在中国的来临。手机不离手的我们,一边转发着朋友圈,一边嘲笑还看纸媒的朋友,一边不知道有谁还在生产新闻。我们热衷于议论时事、发表观点、站队互怼、机灵抖万千、包袱抖千万,口水过剩、新闻稀缺的内容生态显而易见,却被我们熟视无睹。
漠然之间,我们好像不再需要新闻,到处都是网红,新闻记者悄无声息。在传播技术迭代和手持终端普及之下,我们相信自己就是内容生产者乃至新闻生产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公民新闻、“自媒体”……似是而非的概念穿行世界,很多人真的就以为谁都可以采集、编辑、生产和传播新闻,而没有意识到在技术带来的内容生产乌托邦中,依然需要抵达现场的新闻记者。
这个现象在人工智能到来之际,似乎仍在升级。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大模型的诞生,让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整个文化行业都甚为震撼,危机感加重,看上去很多原来必须人为的内容都可以在输入指令之后“自动生成”,新闻“败相”似乎更为凸显。
但不容忽视的是,新闻的核心在于“真”,是真人、真事、真实、真相,我们对调查性报道的呈现之所以动容,恰就在于“真”字,发现“事实竟然如此”。新闻记者掀开了华丽的袍子,露出隐藏的虱子,这些都不是虚构的,也不能是虚构的,更不能是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能完成的,而是新闻记者亲身看到的、拍到的、听到的,置身其中甘冒风险,体现着新闻人的公共服务精神和职业精神。
发现“真”、辨识“真”,表达“真”,让公众了解事实,看到真相,维护公共利益,是新闻记者的工作核心。不管社交媒体还是此后的人工智能媒体怎样发达,我们依然生活在真实世界之中,此间的真实关系需要新闻记者来发现、来表现、来呈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让新闻传播业像此前继续因技术迭代发生生态变化,会让新闻机构更好地向社会提供信息,但不变的是,这个社会永远需要有新闻记者抵达现场,看清真实、呈现事实、报道真相,带领我们一起进步,过上美好生活。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新闻传播学教育而言,它着眼的不只是培养学生的手艺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们辨识能力、批判能力和公共服务精神。这些才是“船头瞭望者”的践行者最需要的。
任孟山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24年8月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