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人才培养中新媒体教学体系的建设
2019-04-10 13:44:10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4月上 作者:倪万
摘要: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确定为国家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确定为国家战略,融媒体人才培养愈加凸显其重要性。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推动解答媒体融合发展这一项紧迫课题。2019年2月25日,媒体深度融合工作推进会上,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会议并讲话,讲话中强调“强化技术创新的引领驱动,大力培养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本文结合教高〔2018〕7号《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媒体人才培养中的新媒体教学体系建设做一些分析。
一
1.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提出及要求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1983年提出。从全球范围的传媒业界来看,目前媒体融合都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网络及新媒体的发展,这一变革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主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介融合是社会要求传播媒体多元化发展的表现。
媒介融合不仅为整个媒介生态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也在如何对内容精准定位、如何对表现方式进行适当选择、如何对传播流程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等方面带给媒体工作者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应用层面上,媒体对于具有广博的知识体系,精通各类媒介特点及规律,掌握基本但全面的技术能力的“超级记者”的需求逐步凸显。因此媒介融合对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使新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从美国初步获得成功的“融合新闻”案例中可以看到,媒介融合后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一专多能型记者或编辑。
对于新闻传播学这样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学生“常处在角色中”,新闻教育需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实践体系,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2014年国家确定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战略,带来了新一轮媒介融合潮流。大学教育应该在探索多元化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探讨培养学生在未来业界立足的基本实践能力。
在2018年发布的《意见》中同时指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2019年初习近平同志提出“四全媒体”并再次强调推进媒体融合的发展。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强调“强化技术创新的引领驱动,大力培养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这些要求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互联网催生的新闻传播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的关心,要求在“全”的基础上做好“融”的文章。
2.国内外培养模式的一些探索
在新闻传播教育界,美国堪萨斯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在1999年最早启动了媒体融合教育计划。南加州大学是在2002年。而将这一实践教学体系发展成熟的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其2005年在美国最早开设媒体融合专业,在理论探索、媒体融合实践和跨媒体人才培养等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该学院自己经营着3家媒体:KOMU电视台、KBIA广播电台和《密苏里人报》(The Missourian)。在新型网络媒体方面,学院和媒体融合集团(Media Convergence Group) 合作建立的Newsy.com专业视频新闻网站成果斐然,引人瞩目。该网站通过多视角的在线视频新闻工作室,对全世界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滚动式跟踪报道,更为学生们提供了到新型融合媒体实践的机会。
目前,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媒介融合理论研究,媒介融合中各媒体平台间的共同运作机制,全媒体记者的培养及传统记者的转型,滚动新闻报道中报网、台网的联动等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且为此建立了媒介融合实验室(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自称为未来实验室)。
在全球化大规模媒介融合的形势之下,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中国国内多媒体融合的步伐加快。新世纪后,国内学术界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而对于媒介融合教育从探索如何实施到付诸行动,是近年来才提出的课题。
许多高校近年来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探索,也开始初步探索建立自己的教学与实验体系。各传媒院校先后建立了媒介融合实验室,并已开始探索媒体融合具体业务流程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二
在《意见》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新闻传播学的教学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及时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多种形式”,这里不仅表明了技术运用的方向,也指出了产学研结合的目标。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教学体系中,当前至少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分析与精确化传播
大数据的应用现在已深入渗透到新闻传播业务中,如网络舆情分析、媒介内容分析、数据新闻及可视化等领域。如数据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是精确新闻学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进一步延伸,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精确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充分考虑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兼顾差异化与规模化进行信息生产,并且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以特定的个人或者较小的受众单元为对象的传播。世界上著名的新闻院校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等,2014年开始均将数字新闻作为自己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向。国内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于2015年已开设了数字新闻课程,中国传媒大学已创办了数字新闻专业。山东大学依托综合性院校的优势,以新闻传播学为主、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艺术学等专业,将数字新闻结合精确传播作为研究方向,在全方位人才培养方面是一大突破,并有望在国内乃至国际新的新闻传播形态教学科研中占有一席之地。
2.虚拟与仿真技术的运用与可感化传播
可感化传播是指依托于VR技术,实现新闻的可视化、可听化、可触化等,是一种跨领域的全新新闻报道方式,它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具有与环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并有助于启发构思,带给受众新的传播体验。2018年以来新华社陆续推出的男女虚拟主播就是很好的案例。
2015年开始,VR技术在传媒行业中的应用呈现井喷式增长,各大国际主流媒体纷纷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了VR技术。“VR+新闻”的模式不仅改变了新闻的传播形态,也为未来传媒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尽管目前仍处于初探阶段,但依托前沿性技术,必将颠覆未来传媒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新闻院校将这项新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如南加州大学互动媒体实验室带来的“Project Syria”,国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VR报道工作坊”并推出国内高校首部VR纪录片《舞狮》。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VR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可感化传播”这一概念,核心在于“技术+内容”的突破与创新,新闻传播学院联合计算机学院和艺术学院实现跨学科协同创新,定能在新形态下的教学科研中输出精品。
虚拟仿真又称虚拟现实技术或模拟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利用计算机等设备来模拟一个真实的三维虚拟世界,具有沉浸性、交互性、虚幻性等特点。
当前,“厚基础,强技能,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新闻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情景多样化、教学素材本地化、教学成果社会化,有助于丰富传媒实验教学资源,降低实验教学成本,同时又能提高学生传媒素养,增强学生实战能力。
3.融媒体产品研发与融合化传播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主流形态。而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以产品为轴心,重组资源,核心是要解决在新媒体、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局面下,如何通过设计新的融媒体产品,创新和拓展传播渠道,从而实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学界,美国堪萨斯大学和南加州大学最早启动了媒体融合教育计划,其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将这一实践教学体系发展成熟。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近年来开始建立自己的教学与实验体系和媒介融合实验室等。山东大学拟建立融媒体产品研发中心,并与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开展融新闻产品实验研究,有助于打通产学研三方,带动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维度共同发展。
4.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智能化传播
在新闻传播领域中,人工智能的三大技术——遗传算法、专家系统、类神经网络的应用已经开始渗透到新闻业务的各个方面。现在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语音识别、影像辨识、自然语言处理[包括“语素分析”(morphemic analysis)、“语法分析”(syntactic analysis),“语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等],在新闻传播业务中,也陆续出现了调查机器人、核查机器人、催稿机器人、撰写机器人、编辑机器人等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给整个新闻传播业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闻传播从业的定位需要重新梳理,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也要适时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变革。
三
《意见》中指出:加快培养会使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要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加强教研室(组)建设,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横向交叉融合。采取案例式、现场式、任务型等多样化教学手段,用好校内外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网站、新兴媒体等实习实践平台,培养未来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家里手。这就需要新闻传播学科以新媒体技术运用为基础建构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包括以下体系建设:
1.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综合平台建设的新媒体技术内容体系
综合平台建设包括第二部分论述的四项新媒体技术内容的建设,即:数据分析能力培养与精确化传播部分;虚拟与仿真技术的运用与可感化传播部分;融媒体产品研发与融合化传播部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智能化传播部分。四个部分相互关联,形成系统。
2.基于新的互联网环境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深入了解研究国内外相关院校的新闻学传播教育教学情况,了解国内外新闻业界最新技术成果和行业趋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基础课程以及应用课程,加强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同时,创新教学实践模式,整合校内外现有资源,探索联合培养全媒体应用人才的模式,形成“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
3.基于跨学科的新闻传播全媒体应用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
新闻传播学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进行素质培养。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技术原理为重点;其次,强调原理与实际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再次,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跨学科特点,兼顾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
4.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室与实验教学体系
全媒体人才培养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数据实验室、融媒体实验室等资源,积极联系校外包括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各类网络与新媒体、高科技媒体公司等相关媒体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可感化传播、虚拟与仿真技术及其他现代传播技术的相关实验室。配合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科学实验教学大纲设定、融媒体产品研发以及全媒体发布系统的规划设计。
结 语
当前,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必多言,新闻传播学要以全媒体时代新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加深入作用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模式构建过程,有利于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技术化协同发展、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协同发展,从而达到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当然,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党性和人民性原则、新闻价值的把握依然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掌握新媒体技术、建构全媒体理念成为适应媒体融合大趋势、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要求,以体系化建设高质量推进这一过程。
(作者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4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