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摆拍被揭露的尴尬
2015-11-10 20:01:23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1月上 作者:展江
摘要: 案例一:皮卡爆炸为媒体制造 在美国,商业电视的黄金时代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三大电视网即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
案例一:皮卡爆炸为媒体制造
在美国,商业电视的黄金时代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三大电视网即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广播公司(ABC)交相辉映,三足鼎立。为了争夺收视率,它们不但有各自的大牌明星主播,还先后创办新闻杂志型节目,以调查性报道为主打。最早问世的此类深度节目是CBS于1968年9月开播的《60分钟》,1979年1月又推出《CBS新闻周日早间》;ABC在1978年6月和1979年8月分别推出了《20/20》和《黄金时间直播》(现名《黄金时间》);NBC则迟至1992年3月31日才创办《日界线》(Dateline)。
而美国新闻界又是现代调查性报道的始祖,其揭黑扒粪式的专业调查在很长时间内既获得职业荣誉和社会褒奖,又给媒体带来可观的“眼球经济”红利,可谓名利双收。但是,虽然揭黑扒粪符合美国新闻界“这就是新闻——全是坏消息”的报道模式,社会大众也予以认可,但是一旦媒体走火入魔,到了利用此类新闻故事制造轰动效应的程度,事情就走向了反面。以下案例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1992年11月17日,总时长60分钟的NBC《日界线》节目播出了一则18分钟的调查性报道“等待爆炸”,内容是曝光美国三大车厂之一的通用汽车公司(GM)出产的两侧各挂一个油箱的雪佛兰GMC型皮卡的设计缺陷。
这则报道以一个名叫香农·莫斯利的17岁男孩的故事开头,一名执法者描述了香农死于火灾前的尖叫声。在节目另一部分,一个22岁的妈妈在哭泣,她的两个女婴死于类似的事故。她说,她仿佛能听到大火吞噬皮卡时孩子的叫声。节目以一辆空载皮卡遭侧面撞击后安装在侧部的油箱立刻爆炸起火的画面收尾,称为“一项非科学的展示”。该报道还呈现了触目惊心的静态图片,展现从车祸现场拉出的烧焦尸体。此外,还有针对通用汽车公司皮卡设计提起的许多诉讼的法庭文件,以及独立的汽车安全专家和一位通用汽车公司前工程师的录像证言。他们都说该公司一直知道那个设计缺陷,但是选择了不作为。已有300多人死于这一型号皮卡的撞车事故。
NBC并没有告知观众,在其展示时皮卡车的油箱装得满满的,而油箱盖的尺寸不合适;NBC没有告知观众,为了捕捉到结尾的那一组画面,受雇于该电视网的那个独立测试机构在受测皮卡上安装了“起火装置”,这样,在试验中即便油箱没有爆炸,或者没有发生漏油,汽车也会着火(即便有了这附加的起火装置,两辆受测试车辆中也只有一辆爆炸,而且大火几乎立刻就熄灭了);NBC没有告知观众,那辆去撞击皮卡的旧轿车中有一根装错了的电线实际上已经在冒火星,所以即便不撞击也会起火;NBC也没有告知观众它估计的撞车时速。
该报道播出两个月后的1993年2月5日,在一起围绕该型皮卡设计缺陷的非正常死亡诉讼中,亚特兰大的一个陪审团裁决通用汽车公司向莫斯利的父母支付1.01亿美元惩罚性损害赔偿金,而并没有提及NBC的节目。三天以后,通用汽车公司针对该电视网提起了诽谤诉讼,其中指控该电视网导演了结尾的那段录像。在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中,女主播简·波利宣读了一份3分30秒的致观众道歉声明,宣布撤回《日界线》的那则报道,承认该电视网播出的那段结尾录像是经过导演的。这样,该诉讼便以和解的方式止息。NBC和通用汽车公司的较量,最终导致电视网新闻总监迈克尔·加特纳(Michael Gartner)的辞职和执行制片人杰夫·戴蒙德、高级制片人戴维·拉梅尔、肇事节目制片人罗伯特·里德等被解聘。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NBC的声誉在一系列麻烦中迭遭打击,皮卡事件是其中最沉重的一次。①
顺便提一句,1938年出生的迈克尔·加特纳原来是报界名人,历任多家美国知名报纸和报业公司主管。1988~1993年任NBC新闻总监,他因皮卡丑闻辞职后回到家乡艾奥瓦州的埃姆斯,担任发行量仅几千份的小镇报纸《每日论坛报》主编兼业主,凡事亲力亲为,以出色的社评1997年获得报界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中的社论写作奖。
案例二:天真幼童成记者道具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其重大灾情引起举世关注。中外媒体纷纷派出记者奔赴灾区采访报道,其中直接影响最大、采访机会最多的当数中央电视台,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四川各地。央视在汶川大地震数分钟后即做报道,并在随后两天里比较客观地报道了地震相关信息。但是,从第三天开始,报道由地震情况转向了对救援工作的大量正面报道,而负面消息则很少报道。有民众批评,央视此举有悖于新闻媒体的职业操守,有“悲剧喜剧化”的嫌疑。
5月21日接近中午(11点48分),央视一套播出一条记者发自位于汶川正东方向约100公里的绵阳市的直播报道:女主持人文静连线在绵阳现场的记者徐丽莉。
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这段4分17秒的视频,连线一开始出现了文静和徐丽莉抢话。接着徐丽莉面对镜头、背对排队领取免费饭菜的群众介绍起新闻背景来。我们可以看到人群中有一个穿白色圆领T恤的学童在一边扭头看记者,一边随排队人群接近炊事员(或厨师)。徐丽莉讲了约有一分多钟,然后让炊事员(或厨师)介绍了丰盛而新鲜的饭菜。到了记者问饭菜是否合口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出现在炊事员(或厨师)面前。但是在之前2分36秒时镜头中记者身后的小男孩已经排到第一个了,而背对着他的记者还在继续讲,按说小男孩无法配合采访,估计是够机灵的他放弃了立即领取饭菜的机会,而折返过来重新排队,以便在合适的时间点接受采访,结果被火眼金睛的网友揪了出来。
网友发现,白色圆领T恤小男孩过早出现了,可是因为记者在说话,他只好跑到后面重新“排队”。注意,此视频2分37秒时小男孩往后跑,2分45秒也有一男孩往后跑,但那是另外一人。2分44秒,小男孩又排到镜头前面了,但是记者的话还没说完,于是,“导演”亲自上阵,一个穿迷彩服的中年男子,还有一个穿白色衬衣戴黄色袖套的中年男子,再次调整了队伍的序列和进度。小男孩排了两次队,重回镜头前的间隔都很短,说明排队的人不是很多。但是,突然间镜头前的队伍开始壮大,那些刚加入排队行列的人,脸上的表情耐人寻思。
这时候,记者徐丽莉也不像刚才那样一直往队伍的后面走了,她停了下来,镜头一晃,我们又发现了小男孩。记者稍加停顿,好像是很偶然的样子,“随机”找到这个小男孩,但她的动作太生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小男孩开始接受采访。然后,观众就看到央视一手导演的现场报道了。而炊事员面对记者的回答简直就像在背书。
电视新闻摆拍的动因及危害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往往实行商业化运作,其优点是高度关注新闻对受众的冲击力。但是“市场驱动式新闻事业”也有其弊端,即追求最大化法则——阅听人的最大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业收益最大化。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商业运作的媒体从业者其压力可想而知。以电视媒体为例,收视率几乎把一些记者、制片人逼疯了,以至于一些人认为摆拍导演是家常便饭。是的,竞争极其残酷,但无论是所谓负面新闻还是正面新闻,其中都可能出现社会大众和行业标准都不能接受的导演摆布。
如果说,利用现代社会中一些事先安排的有一定影响的活动(新闻发布会、例行活动等等)来制造一些新闻,姑且被批判为“媒介事件”的话,那么笔者相信,中外新闻受众是断然不会接受走得更远的、触碰道德底线的媒介导演摆拍的。这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纯粹的商业压力,如个别美国媒体在特定市场环境下的行为,如案例一,被学界和业界反复批判和嘲笑,并且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另一种是商业加其他特殊目的的行为。从案例二我们不难看出,部分央视记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丧事当成喜事办”的报道风格,在巨灾面前仍然坚持按照一种让人看不到真相的喜剧方式来制作新闻,以体现“中国人民很幸福”。这种导演思维,往往远比一则具体的假新闻为害更烈,因为它导致的后果是宏观图景失真扭曲和受众整体误读误判。
注释:
①http://en.wikipedia.org/wiki/Dateline_NBC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本刊学术顾问)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1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