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克孜勒苏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色

2015-07-05 23:07:57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5月下   作者:阿斯买·尼亚孜

摘要:  ● 阿斯买·尼亚孜  新疆柯尔克孜文报业历经58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特色鲜明的报业体系。柯尔克孜文报纸始终是新疆克

  ● 阿斯买·尼亚孜

  新疆柯尔克孜文报业历经58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特色鲜明的报业体系。柯尔克孜文报纸始终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最贴近基层少数民族群众的新闻媒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克州根据本州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重视发展经济、文化工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柯尔克孜文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较明显的特点,其中以柯尔克孜文《克孜勒苏报》最具代表性。

  《克孜勒苏报》(柯尔克孜文版)是我国唯一一张用柯尔克孜文出版的报纸,报社位于新疆阿图什市。该报1957年1月正式创刊,1960年4月停刊。1979年12月1日,柯尔克孜文版《克孜勒苏报》复刊。1980年初,该报重建柯尔克孜文编辑部,恢复了编委会。《克孜勒苏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柯尔克孜文,为四开小报,周2刊,先试刊一个月,后正式出版发行。当时《克孜勒苏报》报名居右边,报名下方是汉文繁体字——克孜勒苏报,出版日期和期数居其下,版面为横排式。1984年8月,改为对开四版,出版日期和期数居报名左边。1985年,克孜勒苏报社归属州宣传部主管。下面分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克孜勒苏报》柯尔克孜文版的主要特点。

  新闻信息量不断增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克孜勒苏报》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民族团结,普及科技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当作主要任务。它在克州全方位展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中的成就和经验、广泛反映克州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促进克州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此外,它也向读者介绍独具特色的柯尔克孜族民俗习惯、克州的自然风光等。该报的主要读者对象是柯尔克孜族以及部分能读懂柯尔克孜文的其他少数民族读者。

  《克孜勒苏报》柯尔克孜文版复刊初期,报纸70%的篇幅刊登新华社、《新疆日报》及其他报纸的新闻稿。设置的主要栏目有“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文明礼貌”、“新作风、新生活”、“知识问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克孜勒苏报》柯尔克孜文版重视使用本报记者的自采稿件,在报纸上本报记者的自采稿件占30%;各级政府的文件、领导讲话、各类通知、规章制度和会议精神占13%,新华社通稿占12%,通讯员来稿占10%,转载其他报刊的文章占10%,自行投稿占25%。

  从报纸内容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该报设置“山花”、“经济报道”、“健康”、“法制”、“民族团结”、“焦点访谈”等固定栏目;非固定栏目有“党的建设”、“我们的文化继承”、“经济信息”、“知识”、“生活”、“教育普及”、“卫生信息”、“法律基础”等。从具体版面看:第一版为要闻版,体现了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州党委的意图,是改革开放的突破口;第二版为经济版,不但突出经济报道,反映市场需求,介绍生财之道,指导社会消费,注重对农牧民服务,还有新华社电稿选编的“国际贸易”、“国外商情”、“世界金融”、“外贸短波”等栏目;第三版为综合版,除了包括“党的生活”、“家庭生活”、“新一代”、“文摘”等比较大的专栏以外,还包括“祖国各地”、“国际知识”、“国际一周要闻”等小专栏,另外,关于政法、文教、卫生、妇女等方面的内容也比较多,这些内容以本州的为主;第四版为文艺副刊版,主要刊登本民族散文、诗歌、小说等文艺创作,满足了读者需求。

  该报记者在新闻采写方面,不断朝着真、短、深、广、活的方向努力,而且扩大了报道面,新开辟了“沙浪”、“星期天”、“周末”、“文苑”、“文化生活”、“在兄弟地州报纸上”、“报刊文摘”、“经济消息”、“经济交流”等专版专栏,文艺副刊所刊载的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的质量普遍比以前有提高。

  此外,在报纸版面形式方面重视体现各版面的特色。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克孜勒苏报》重视刊登本地新闻,报纸上关于州内的新闻照片比较多。报纸版面设计越来越活泼,在上世纪80年代报纸基本栏为四栏,文章标题大多基本上一样,栏缝之间被黑线隔开。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报纸版面分为五栏,字号也随之变大,但没标注各版面名称;栏缝之间不再被黑线隔开,而是被空格取代;标题有底纹装饰,插图和花边更加活泼。

  重视读者需求

  柯尔克孜族从事畜牧业的历史非常悠久,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主要居住在新疆南部的克州境内。莎车、温宿、拜城、乌什、昭苏、特克斯、额敏、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等县也有分布。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天山山麓和帕米尔高原。克州地形复杂,山区与平原气温相差很大,生活条件艰苦。

  以往在办报中,《克孜勒苏报》编辑和记者没有重视读者需求,在报纸上发表过不少不适合柯尔克孜族牧民读者的稿件。改革开放以后,《克孜勒苏报》记者认识到绝大多数柯尔克孜族居住在牧区这一特点,决定柯尔克孜文版不能像维吾尔文版和汉文版那样面向城镇和农区,而需要面向牧区、半山区和城镇的千家万户,为柯尔克孜族牧民服务,从而形成了柯尔克孜文版的特色。

  上世纪80年代,虽然在报纸上地方稿件有所增加,但仅限于会议消息,有关本州大事的报道数量有限。上世纪90年代,报社领导加强对柯尔克孜族通讯员的培训联系工作,注重培养新闻通讯员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拓牧区报道领域,积极组织柯尔克孜文稿件,使地方稿件达到了60%,办出了地方特色,形成了一张地方报纸应有的格局。应该说,这种做法较好地满足了读者需求。

  技术改革

  激光照排技术的采用,给《克孜勒苏报》的编排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直至上世纪80年代,报纸一直用对开平板机以活字铅版直接印刷,印刷质量较差,加之电力供应不正常,印刷厂经常以人力手摇为动力印报。广大干部经常轮流到印刷厂摇机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1984年8月,报社扩建印刷厂,开始购进对开自动印刷机,从此《克孜勒苏报》改为对开四版。1992年,《克孜勒苏报》报社向政府申请资金解决设备问题,国家财政部拨出一笔专款用于改善《克孜勒苏报》的出版条件,使报纸出版印刷从此告别了“铅与火”,迈进“光和电”的现代化时代。

  1988年,《克孜勒苏报》发行量为1700份。1993年开始使用激光照排、胶版印刷,同年年底,《克孜勒苏报》柯尔克孜文版在全疆报纸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印刷条件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不仅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改变了报纸印刷的环境和条件,而且提高了报纸的印刷质量。1995年发行量提高为2500份。重大节日时(元旦、春节、五一、国庆节、古尔邦节和石油节、民族节等节日)套红印刷。

  改革开放以来克孜勒苏报社工作人员重视报纸的传播效果。报社领导班子要求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新闻业务水平、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不断增强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要提高报纸质量,首先要提高稿件的质量、排版的质量和印刷的质量,在这三个方面,要一环紧扣一环,任何一环也不能忽视,《克孜勒苏报》在这方面做的工作效果还是不错的。

  重视培养采编人员和通讯员

  上世纪80年代,《克孜勒苏报》的柯尔克孜族采编人员有15人;上世纪90年代末,《克孜勒苏报》的柯尔克孜族采编人员有13人;2000年初,该报的柯尔克孜族采编人员共11人,其中记者6人、编辑4人、翻译1人。

  为了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报社领导班子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尽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偏听偏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党负责,对读者负责,把《克孜勒苏报》(柯尔克孜文版)办成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信赖的报纸。同时,报纸努力增强新闻的时效性,缩短报纸的出版周期,使报纸在提供新闻信息、指导实际工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派记者到基层进行读者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办报建议。克孜勒苏报社的工作人员认为,要把报纸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基础工作是稿源,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可以使报纸更有特色,更吸引读者。为了加强通讯员队伍的培养,使通讯员加强新闻业务学习和互相交流写作经验,及时掌握新闻舆论动态,加深编辑部和通讯员之间的联系,柯孜勒苏报社一直坚持编辑出版《克孜勒苏报内部通讯》,免费赠给柯尔克孜族通讯员和各县(市)、各单位;报社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协助各县(市)举办通讯员学习班;评选优秀通讯员,并召开通讯员表彰会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好新闻”评选等活动,提高了他们的新闻采写水平。

  通过扩大和培养通讯员队伍,克孜勒苏报社进一步加强了报纸同实际工作的联系,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生活,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结  语

  《克孜勒苏报》(柯尔克孜文版)是一份有着鲜明特色的报纸,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在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家民族政策和地区党委的大力支持,《克孜勒苏报》(柯尔克孜文版)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发挥了报纸的宣传作用,向广大人民宣传了克州的经济建设,为克州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传媒业的传播及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

  ②阿斯买·尼亚孜:《新闻传播与少数民族受众》,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③贺继宏 张光汉:《中国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④万雪玉 阿斯卡尔·居努斯:《柯尔克孜族:历史与现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胡振华:《柯尔克孜族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为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5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