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综艺的形态厘定与发展流变
2021-12-20 11:21:20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2月上 作者:刘俊 江玮
摘要: 摘 要:网络综艺搅动了电视综艺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了综艺领域的竞争格局,有助于提升综艺节目整体品质,深度激发电视艺术互联网化的
摘 要:网络综艺搅动了电视综艺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了综艺领域的竞争格局,有助于提升综艺节目整体品质,深度激发电视艺术互联网化的新理念,更好地吸引年轻人,拥抱媒介发展的未来。但是,网络综艺也需要从整体上警惕、自省过度娱乐化、功利化倾向。
关键词:网络综艺;电视综艺;媒介融合;综艺节目
网络综艺的形态厘定
(一)何谓网络综艺
网络综艺(简称“网综”)指一般由网络端首发,由互联网或社会影视机构制作,契合互联网创作、传播和接受特性的综艺节目形式。目前其主力受众为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随着多元媒介样态融合于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进程不断深入,网络综艺的发展也从最初只是作为电视综艺(简称“电综”)的补充,逐渐占据综艺业的半壁江山。
从分类的角度来看,“网络综艺”隶属于“网络文艺”家族,而“电视综艺”隶属于“电视艺术”家族;往上位来划分,网络文艺和电视艺术又同属于“传媒艺术”家族;再往上位来划分,人类艺术又可以分为“传统艺术”(以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经典传统艺术形式为代表)和“传媒艺术”两大艺术家族。传媒艺术家族主要包括机械复制时代以降先后诞生的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以及经现代传媒和传媒科技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
(二)网络综艺与电视综艺的关系
从网络综艺与电视综艺的相似之处来看,网综脱胎于电视综艺的状态非常明显,网综在内容叙事、视听形式、情绪撩拨等方面与电综高度相似。而以台网联动、网台联动的方式制作播出的节目,就更不容易区分何为网络综艺何为电视综艺。
从网络综艺与电视综艺的区别来看,除前述的二者类型隶属有别之外,网综在某些特质上明显有别于电综,这至少体现在网综的网感化属性更强、青春化特点更明显。例如,由于网综更贴近年轻观众,所以节目更强调网感化的发散创意策划,常常会紧扣青年热点问题,并且大密度的弹幕或实时直播互动在网综的观看中表现得更突出一些。除此之外,相较于电视大屏,网综的播出端大多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小屏移动端平台,所以网综在制作时会注意适度避免大景别拍摄、大小景别间的频繁切换等创作方式。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早期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播出环境相对宽松,较之于电视综艺,一些网综的内容过度自由,呈现出了过度娱乐化的状态。
纵观人类媒介发展史,在新的媒介形式刚刚出现的时候,已有的旧媒介常常首先充当新媒介的内容,慢慢地新媒介才能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媒介形式的内容。例如,电视这一新形态媒介刚刚出现的时候,报纸和广播都曾经充当过电视的内容,电视在文字上高度甚至过度地模仿报纸、在播音上高度甚至过度地模仿广播,而后电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才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视听语言方式。网络综艺的发展同样如此,在网综刚刚出现的时候,高度依托电视综艺,甚至基本以电视综艺的方式来充当网络综艺的内容,随着网络综艺逐渐发展,它也必然会找到更多适合自己特性的视听内容规律。
网络综艺的发展概貌:流变与影响
(一)网络综艺发展的两个阶段
1.早期尝试与起步阶段。早期的网络综艺,主要是一些形式简单、低成本的节目作品。此时,电视综艺是综艺节目领域的绝对主力,从20世纪90年代初播出的“现象级”节目《综艺大观》及相关节目开始,到90年代末新世纪之初的《快乐大本营》《幸运52》《超级女声》等“爆款”节目,再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横空出世”的《星光大道》《非诚勿扰》等节目,电视综艺长期而稳定地占据着综艺业的几乎全部体量。
2007年上线播出的《大鹏嘚吧嘚》是早期网综的代表,此后一批网综尤其是脱口秀类节目相继推出。但总体来说,处于起步阶段的网综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本、宣推和人员配置,受关注度不高,在当时人们甚至无法想象有朝一日网综能够与电综相提并论。
在2013年前后,电视综艺领域忽然涌现出了大量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多元节目样态和作品,节目品质也不断提升,电综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由于节目样态过多并且受到了“限娱令”等政策的影响,传统的电视平台无法承载过量的、不符合电视端播放政策的综艺节目。因此,综艺节目开始尝试新的播放渠道,并且逐渐形成了台网联动、深化合作的新局面。[1]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千元智能手机开始大规模普及,移动互联网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蓝海”。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和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受阻,大量的电视综艺节目制作人、编导纷纷转战至互联网视频平台进行节目的创作和研发。2014年爱奇艺推出了当时很有创意的网综《奇葩说》,以辩论的形式让选手表达个性化观点,成为网综最初发展阶段的“现象级”作品,在当时获得很高的关注度。以此为契机,综艺业开始加快在网络平台的节目研发速度,这一年也常常被称为“网综元年”。
2.与电视综艺并举阶段。不得不说,网综的快速发展,与彼时其拥有相对宽松的政策条件有很大关系,在网上网下“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政策之前,不少在电视端难以播放的节目选择转战网络播出,网络综艺的内容创意也常常冲破监管“天花板”、打着内容“擦边球”。当然,这并不否定网综对策划与创意的重视,对网感化与青春态的遵从,对内容和形式的创造性尝试,是其快速发展的核心要义。
2016年由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主创团队打造的《火星情报局》,将视角对准新奇、脑洞大开的观点,这一类节目进一步加速了网络综艺创意、研发、生产的全过程。随后产生的《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也颇受追捧。不过,早期《吐槽大会》因内容过于张扬和打“擦边球”(如部分内容已明显“涉黄”),而引发各方对网综内容自由限度的思考。此外,受电视平台政策影响,2017年亲子类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五季)整体在芒果TV播出,创造了超过54亿的超高播放量。
在这之后,定位于特定受众群体的“垂直类”综艺节目开始风靡网络视频平台。例如,2017年爱奇艺推出的嘻哈音乐类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大受嘻哈音乐这个相对小众的圈层追捧;而2018年聚焦“偶像”选拔、养成的《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相继推出,引发大量青年甚至是少年群体疯狂打榜投票;2020年播出的“30岁+”女星养成类选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不仅收获了超过50亿的播放量,更引发了社会大众对于“30岁+”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独特个性的讨论和思考。
而网综经过这一轮的发展,其规模度、品质度、创意性、影响力、营收力实现了快速发展,已然不只是电视综艺的补充,而彻底实现了与电视综艺并举,成为受众和用户的主要综艺收视样态。
(二)网络综艺的发展对综艺业的三个影响
1.搅动了电视综艺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了综艺领域的竞争格局,有助于综艺节目整体品质的提升。网络综艺的快速发展使得大批观众流入网络视频平台,导致了电视综艺的人气下跌、资金缺乏、人员频繁出走,也成就了网综节目占据了综艺业的半壁江山。纵观传媒艺术发展历程,垄断性艺术行业和产业容易滋生创意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等“吃老本”问题。而网综的高速发展,吸引了资本投入、加速了整个综艺业的创新步伐,搅动了综艺领域的竞争格局,有效地促进了文艺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同时,在网综、电综并举的繁荣时代里,品质一般的作品将很快被淘汰,这也促使综艺制作者专注于制作更高水平的综艺节目。
2.展现了传媒艺术与互联网发展的最新融合成果,将会深度激发电视艺术互联网化的新理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传统传媒艺术作品转型的步伐。媒介融合时代,单纯依靠过去那种“电视播放什么观众就看什么”的思维,应付在传媒艺术高速发展中培养、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是无效的。网络综艺景观的醒目,给“电视艺术互联网化”带来了很多启示。例如,在节目内容上,综艺节目应该拥有更多元的创意和主题。如明星推理节目《明星大侦探》将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推理游戏通过互联网思维改造成网络综艺;《拜托了冰箱》将美食、访谈、脱口秀等形式“毫无违和感”地融合为一。再如,在观看形式上,网综受观看时空限制更小,观众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观看、随时倍速播放,适应了融媒时代观众的碎片化、按需化、主观化、推送化、定制化观看需求。网络综艺将“传统电视综艺”与“互联网”进行了无缝融合,所爆发出的种种内容创意度、形式适配度、文化活跃度、审美网感度等,都将刺激电视综艺的创作和传播思维,也必将触发电视综艺融媒化的有益探索。
3.有助于综艺业更好地树立互联网思维,从而更好地吸引年轻人,拥抱媒介发展的未来。在相当程度上讲,“互联网”和“青年人”这两个关键词是综艺业未来发展的保障和希望,能否树立互联网思维,能否读懂青年生态,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综艺业未来的活跃状态。网络综艺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综艺业发展这一重任。网综的创作者越来越熟悉互联网多元、自由、互动、开放、便捷、动态、更新、融合、网感、去中心、去边界、后现代的基因,越来越自如地运用创造性、戏剧性、反转性、悬念性、发散性、仿拟性、融合性、拼接性等网感化叙事手段,越来越理解二次元文化、宅萌文化、创意文化、发散文化、网感文化、后现代文化以及相关的青年(亚)文化。这些都体现了综艺业顺应媒介发展规律,动态跟踪青年群体生态的成果,也将为综艺业的未来发展不断提供突破点。在这一过程中,健康良性的网综生态及其文化,将会贡献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正向影响新生代社会成员的精神状态,对此网综业需要勇于承担代际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
网络综艺的基本趋势:四个对接
(一)视听品质与用户期待的对接
随着大制作、高投入的网络综艺的拉动效应凸显,未来观众对于“电影级”的高度视听品质、视听奇观的期待将会进一步得到满足。网综在未来发展中,除了要凸显满足休闲的基本功能,更要对标高水准的视听制作品质。所谓对标“电影”艺术,不是希望邀请的嘉宾完全像电影演员那样全身心投入“表演”,而是在制作品级、制作水准上学习电影工业化所带来的精致的视听效果。因此,未来网综出品方在资金投入和分配上,不应拘泥于邀请大牌明星、流量明星,而应将关注点同时拓展到诸如拍摄技术、拍摄设备、音乐声效、灯光舞美、道具装饰等视听元素的投入上。当然,视听品质也必须与优质的内容叙事相搭配,这就涉及下一点的创新创意问题。
(二)创新创意与互联网基因的对接
对于传媒艺术作品而言,“内容为王”是永不过时的标准,网络综艺只有在内容策划、内容叙事、内容创意上有很高的苛刻度,并重视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互联网基因主要体现为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自由性等,发散创意是网综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网综从内容到形式必须随时与创意永远勃发的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相契合。形式单一、陈旧、封闭的网综越来越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选择诉求,这也必将加速网综自主研发、追求原创、策划前置、动态更新的步伐。而提升网综的质量和品级,关键之一在于源头。策划正是这个源头。如何使网综节目策划在保证创造性的同时,也能在立意、制作、传播、功能、价值等各个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准,最终塑造出能够为当下所认可,能够为历史所保留的精品,这个问题终将也必须解决。[2]
(三)网络形态与电视形态的对接
当前综艺市场形成了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并举的状态,网综和电综一时难以实现所谓谁覆盖谁、谁击败谁,而是共同撑起综艺业的发展,共同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媒介融合时代,电综和网综如果还是将竞争甚至恶意竞争视为抢占受众的唯一渠道,将会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无法使作品有足够的宣推空间,也就无法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网络媒介具有传播效率高、覆盖面广等优势,在受众数量上占优,但容易一时难以对节目的产业链条实现进一步优化;而电视媒体长期以来在市场调研与延伸开发中积累的经验做法,以及优质综艺人才的长期锻造,对网络综艺节目优化产业链条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3]因此,二者的对接、互补、融合、共生,将有利于促进电综和网综优势结合、扬长避短,在一定时期内合力推进综艺业的向好发展。
(四)科技迭代与艺术发展的对接
拜赐于数字技术变革在网络视听中的普遍应用、网络和新媒体基础设施的不断更新,网络视听的表现力和表现对象越来越没有限制,倒推了网络视听的创作者在视听奇观上的着力。未来网络综艺要及时、充分吸纳新科技形态来壮大自身,积极拥抱VR/MR/AR、人工智能、8K/16K、5G、大数据算法、云制作、虚拟制作等新技术,不断创新出全新视听形态,成为传媒艺术家族中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先行者”。这一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技术和艺术不断有更高、更深层次的融合:只有内容而没有技术的加持无法满足网综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猎奇、求新、求变心理,如果是垂类节目的话也就难以“出圈”;只有技术而没有“内容之王”,作品就缺乏灵魂,容易昙花一现,终会被用户和社会淘汰。从更加宏大的视角来看,我们呼唤技术与艺术融合之后的“科技诗性”,技术进步应该以新的“科技诗性”为艺术的魅力增容,例如,交互、自由、匿名、隐身、开放、未知、平等、个性、跨时空等诸多诗意形态,为人类不断创造审美的新形态、新超越。[4]
此外,还需要警惕的是,网络综艺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综应该在深层次上营造这种理想的网络空间,而不是让“混乱更加混乱”。近年来我们看到一些大制作、大投入的头部网综的热度、话题度居高不下,但滋生了网络水军、流量造假、“饭圈”乱象等问题。这不仅令青少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更严重损害了社会文化的正常秩序。如果网综领域不从整体上警惕、自省过度娱乐化、功利化倾向,并依然视其为导流、牟利的重要手段,使得领域内不良风气持续滋生,那么这一领域将会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违,不排除网综业的“大时代”发展会遇到障碍甚至停滞倒退。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网络文化安全研究”(编号:19ZD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冷凇,张丽平.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营销传播与价值解析[J].荧屏广角,2017(17):80.
[2]胡智锋,刘俊.网络视频节目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4.
[3]蔡颂,丛杨.冲突、融合与自新: 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困境与出路[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76.
[4]刘俊.技术视野下网络视听发展的进路与规律——基于接受与创作的互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9):157,159.
(刘俊: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江玮:英国诺丁汉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2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