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首页>前沿报告 > 正文

虚实共生时代新闻用户的“体验转向”

2024-01-23 16:57:55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1月下   作者:田浩

摘要:  摘 要: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众多技术手段为用户带来了新的新闻接受模式,并催生了新闻业新的实践方向与伦理规范。诉诸用户体验的新

  摘  要: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众多技术手段为用户带来了新的新闻接受模式,并催生了新闻业新的实践方向与伦理规范。诉诸用户体验的新闻接受模式日益在数字时代占据合法性,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新闻价值体系的稳固性因而受到质疑乃至挑战,新闻业需要据此探讨数字新闻业如何在吸引大众的同时以优质的新闻叙事来凝聚社会共识。

  关键词:新闻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新闻用户;体验真实

  近些年,为了适应持续推进的数字化进程,我国的新闻机构主动采用众多技术手段来拓展新闻内容的叙事模式与呈现方式,以一种诉诸用户感官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伴随着诸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云计算、智能3D等技术被应用至广泛的传媒行业,各类内容的呈现逐渐与视听形态密不可分,用户对于新技术的体验逐步侵入意义生成的核心环节[1]。这带来了一系列实践与观念上的问题:虚实共生状态下各类具体的技术工具如何影响新闻的生产环节;新闻内容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会产生何种新形态;用户如何因应这些影响而采纳新的接受逻辑,等等。

  本研究尝试从虚拟现实技术这一代表性的手段所催生的新新闻形态出发,描摹虚实共生时代新闻业发展的核心趋向,并基于用户“体验转向”的主要特征讨论新闻真实性等经典新闻价值的转变,进而据此针对用户体验开展理论归纳工作。

  虚实共生时代新闻业的发展趋向

  虚拟现实新闻是由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报道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类新兴新闻形态,因其为用户带来的独特的沉浸感也被称作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在接受环节,用户可以藉由浏览器、手机App或头戴式设备来收看新闻内容,并借助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系统触及各类图像、声音、事件,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新闻接受体验[2]。近些年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报道的融合趋势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从具体的技术创新走向综合的场景搭建;第二,从单一的感官调动走向多感官浸入。

  (一)从“技术创新”走向“场景搭建”

  在前数字时代,新闻生产者总是尝试采用单一的技术创新提升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例如,新闻广播对于原声的强调实现了对现实场景的还原,新闻摄影通过对画面的再现提升了用户对现场的感知等。在虚拟现实技术兴起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也同样从单一的手段开始。以其中的智能3D技术为例,人类的左右眼总是会接受到不同的画面信息,通过叠加不同画面信息,人类方能建构出具有立方效果的影像画面。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对人类捕捉现实世界图像的3D逻辑的理解与模拟,用户才能够在头戴式虚拟现实装备中辨别画面主体、动作与移动方向,并基于明显的空间感知能力与其中的各类主体开展交互活动。

  在技术发展进程中,单一技术的突破迅速被统合起来,实现了对用户的各类感觉原理的综合式分析,并基于此开展场景搭建工作。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包括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算法、仿真建模技术与产品设计等在内的一系列技术创新获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这些技术创新之间的协调与流畅呈现也大大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学习如何处理各类终端场景中的流程问题——诸如3D影像的设置问题,各类物体的运动关系等——各类技术创新才能够藉由“大脑”的统一指挥而综合性发挥作用。基于此,虚拟现实技术对现实世界的还原与模拟才更加“逼真”,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杂糅与融合对于新闻用户才更加具体可感。

  (二)从“单一感官调用”走向“多感官浸入”

  虚实共生时代的新闻报道对用户的感官吸引力不仅源自视觉体验,更是对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与各类感觉的综合体验。代表性的形态就是虚拟现实新闻为用户带来的沉浸感。

  虚拟现实技术为用户带来的感官体验异常丰富,既包括以统一的视觉风格为用户提供认知线索,也包括面向细分受众群体开展垂直内容生产,还包括围绕特定主题开展专门的视觉设计,等等。以2022年杭州亚运会上的数字人火炬手形象为例,借助数字建模、动作捕捉、增强现实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数字火炬手才能够在虚拟技术与实景演出的结合中展示出自身在色彩、形象与运动等多方面的艺术魅力,受到用户的广泛喜爱。而亚运会开闭幕式上众多由“虚拟演播室系统”渲染而成的视听艺术画面更是如此。可见,虚拟现实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对物理现实的高度再现,并借助各类视听符号体系开展虚拟场景的创造与重建,协助用户在丰富的视听体验之中感知到新闻人物、事件与场景相关的诸多信息要素。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新闻用户对新闻内容的阅读自然就转换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体验远不止用户的视听感受——倘若用户拥有相应的技术终端(如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的话,他们可以通过行走等身体动作来转换接受场景,并与虚拟场景进行互动,进而获得对新闻作品中的诸多故事要素的即时体验。

  多感官参与的沉浸感不仅源于体验的多样性,也来自“人-机”之间的实时交互。当用户使用虚拟现实设备时,伴随着用户改变自身的操作指令,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迅速开始进行感官元素的需求修订与重新配置。用户会获得自己选择的持续的、流畅的信息流,这在客观上实现了一种“拟真的”、环绕的生动接受体验。正是基于这种更全景化、个性化的体验感,用户会乐于在更长时间内、更大范围内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获取新闻体验。这类全身心的沉浸感的终极发展方向,可能是近些年引起热议的元宇宙。元宇宙的技术基础即为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借助虚拟数字人开展元宇宙内的日常交流、参与活动、建立社区等活动还未普遍实现,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在现实情境中建立一种普遍的虚拟体验已经成为现实,这使得用户对虚实共生的数字生活的体验与想象拥有了实践基础。

  虚实共生场景下的用户体验

  上述生产层面的变革与用户的接受范式转型息息相关,虚实共生时代用户的新闻接受受到各类感官信息的介导而呈现出明显的体验色彩。用户对于新闻意义的理解也从传统的“解读”文本内容转向了“体验”新闻视听元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理解这种“体验模式”。

  第一,体验的关键环节在于新闻用户的“沉浸”。“沉浸”是用户全身心对各类新闻感官要素的综合感受,一方面,各类数字技术提供了用户触手可及的视听场景,为用户设置了对原始新闻场景的还原与模拟,用户得以在虚拟环境之中获得对现实环境、故事发展与参与人物的全方位体验,这对用户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例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各类报道中,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场馆设计以及场馆导览、运动播报等均受到用户欢迎。另一方面,用户的沉浸感始终受到用户主观感受的制约,当用户主动开展故事的体验与动作的控制时,用户就能够准确定位自身感受,并在场景的转换过程之中保证新闻体验的连续性。整体来看,“沉浸”能够推动用户的感官体验无限迫近新闻事实,为用户提供对真实新闻事件的“临场感”。

  第二,体验的核心机制在于新闻用户与环境的“共情”。在接受新闻内容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置身”于新闻现场,他们通过对手柄的简单控制就可以自由地观看新闻现场中的各类信息元素,甚至可以以第一视角来开展与当事人的对话,从而加深对新闻事件的全方位了解[3]。在这一过程中,用户理解新闻事件的核心机制就不在于解读文本,而在于对新闻故事与新闻当事人的共情。用户在各类感官符号的包裹下,亲自感受新闻事件的发生场景与发展过程,并针对相关内容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反应。这种机制使得虚拟现实新闻在报道难民生活、自然灾害、战争等议题上潜力巨大。

  第三,体验的创造动力在于用户的生活经历与虚拟环境的“相遇”。如前所述,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用户在全景式的感官呈现中获得对新闻故事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同时融合了生理层面的感官体验和心理层面上的情感体验。然而,用户对新闻事件的共情始终是基于用户自身所处的社会情境,因此唯有将具有重要性与公共性的社会事件有机地整合进虚拟现实技术中,虚实共生的传播模式才能够获得普通民众的关注与采纳。那些无法与新闻业核心价值进行有机接合的数字技术固然有趣,却无法深度卷入用户而催生新的信任感[4]。新闻业的形式创新必须以新闻内容的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唯有新闻产品和新闻用户均对社会公共性保持高度敏感,才能够真正有益于数字时代新的新闻价值的诞生。

  以“体验”为核心来理解数字新闻用户的接受模式,就必然面临着用户对于“作为形式的新闻”与“作为内容的新闻”这两类框架的比较。而不论这两者关系如何,近些年流行的创意视觉报道、虚拟现实新闻与短视频新闻都已经表明,用户对于借助各类感官符号来拓展新闻体验,以虚拟场景来满足具身需求具有明显的现实需求。而这种需求是否会从用户的视角质疑乃至动摇经典新闻价值的稳定性,我们需要对此开展进一步的辨析。

  “体验模式”下的经典新闻价值体系

  伴随着上述数字技术的发展进程及其引发的新闻业生产变革,研究者已经开始密切关注,当“用户体验”成为新闻生产、流通与接受流程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时,经典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即时性等价值要素是否仍然能够在新闻业中占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受到感官介导的新闻用户体验是否能够推动经典新闻价值体系的自我革新乃至重塑,以生成新的认识论?这一问题要求我们以经典新闻价值为锚点针对数字生态中的众多传播现象开展批判性思考,其中新闻真实性、新闻重要性与新闻介入性是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侧面。

  (一)从“本质真实”到“体验真实”

  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性价值是专业新闻生产的根基所在,也是新闻职业与新闻机构的权威来源。各类以开展新闻报道为目标的技术工具创新都将真实性作为核心生产原则,力求以“模仿”而实现“真实”,虚拟现实技术也不例外。但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突破在于通过调动用户的多重身体感官来提升用户对于环境真实性的感受,使得用户超越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而从身体层面浸入真实。这种效果的实现路径是,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用户脱离感觉的“离场”状态而进入“在场”状态,突破用户与新闻内容之间的隔阂,用户得以在全方位的感官信息中获得对新闻内容的体验,因此获得了一种“此时此地”的真实感。在这种情况下,真实感就成为用户的新闻解读框架之中的关键概念,收受主体对于新闻的感受因而成为与“本质真实”相仿的真实性观念[5]。围绕这一点,新闻学理论开始对虚拟现实技术为用户所提供的“再现真实”兴趣盎然,并试图摹刻与归纳用户基于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与情感体验所生发出的“体验真实”。尤为重要的是,当虚拟现实技术将各类感官元素纳入新闻报道的环境要素之后,新闻生产者的意图被更好地隐藏至感官符号之后,用户则可能忽视感官体验背后的生产者意图。用户对新闻机构而非新闻内容的认知可能对新闻真实性的信任造成重要影响。

  (二)从“意义重要性”到“环境重要性”

  何为新闻内容中的重要信息?“体验模式”下用户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虚拟现实技术为用户带来了丰富的感官信息,却无法在其中为用户标识出新闻内容的重点所在。新闻现场的关键信息作为众多环境要素之一,需要新闻用户摒弃线性的、固定的新闻认识方式,在开放的、可供选择的内容场景之中展开反复的搜寻活动,最终基于自身的主观经验而获得。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用户获得的重要性体验不再是从新闻文本之中所解读出来的“意义重要性”,而是从对环境体验的敏感性中所获得的“环境重要性”。驱动这一过程并发挥基础性影响的要素则是用户个体的各类生活经验与意识形态倾向,引领着用户对于何为重要内容、如何解读重要内容的观念。从这一点上来说,虚实共生的媒体生态要求新闻业瞄准社会生活中的关键问题、重大问题开展系列报道,进而协助用户以体验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所内蕴的价值观念。这一行动的基础则在于,虚拟世界始终在与现实世界的对照与融合中实现自我发展[6]。

  (三)由“用户体验”获得“介入式潜力”

  基于用户体验的新闻接受过程表明,数字新闻业之于用户不能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与思想的宣教者,而应当允许用户在充分的、良好的信息体验之中获得对新闻业的整体认识。这种整体认识植根于用户与新闻业的亲密关系,代表着一种由用户主动性所维系的介入式价值规范。各类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以强有力的感官手段引发用户的情感反应,这不仅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也满足了用户对新闻内容的感官体验,并推动用户在数字媒体平台与现实生活之中参与公共事件讨论,乃至为公共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这种参与式的公共新闻文化也因而在数字时代与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慢新闻”色彩互相影响,最终有益于一种阐释性与建设性的新闻生态系统的建设。

  从现有的行业实践来看,虚实共生时代用户个体对数字技术的需求虽然仍处于“工具观”阶段,但其所呈现出的“新闻体验”模式已经表明,各类数字技术所展示出的延伸与拓展生命体验的潜力对用户很有吸引力,这就使得建设虚实融合的数字世界有着广泛的需求基础与明确的现实指向。因此,研究者与从业者需要针对如何调用与分配各类感官要素,如何在虚实共生时代制定各类技术制度,以及如何生成基于用户体验的新闻伦理观念等问题开展持续的讨论,探析如何将用户体验与用户力量纳入数字新闻的价值体系与实践框架之中。这有待后续更多的研究。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数字时代我国主流媒体的情感传播与影响机制研究”(批准号:23CXW0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昌凤,黄家圣.“新闻”的再定义:元宇宙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J].新闻界, 2022(01): 55-63.

  [2]Shin D, Biocca F. Exploring immersive experience in journalism[J].New Media & Society, 2018, 20(8): 2800-2823.

  [3]卢嘉杰,张晗.超验的在场:虚拟现实新闻的认知、体验与行动研究[J].新闻界,2023(05): 16-27+40.

  [4]郑越,杨帆.记者和算法谁更值得信任:“机器人新闻”可信度的影响因素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6): 63-67.

  [5]杨保军.论收受主体视野中的新闻真实[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8):25-28.

  [6]彭兰.虚实混融:元宇宙中的空间与身体[J].新闻大学,2022(06): 1-18+119.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1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