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政经新论
2016-04-26 15:12:00
来源:综合 作者:综合
摘要:政治、经济,观点新锐。刷刷手指,名家荟萃。
◆如果不在实体经济的改革方面下大功夫,而是成天看各国央行出什么政策,我认为世界经济是没有希望的。唯一的出路是进行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让金融业确实回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道路上去。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
◆中国是世界第二智库大国,但存在大量重复研究,这是智库资源的浪费。中国智库要想做专、做优、做强,一定要独树一帜,有主攻方向和拳头产品,有领军人物和重点研究领域,有核心竞争力。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中国制造业在向高端转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转型升级后的高质量产品,价格可能会很高。尽管人们的消费能力会提升,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购买价格较高的产品,很有可能到后期就出现高质量、高价格产品供过于求。如果企业过度追求创新而不顾市场实际情况,不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想实现一步到位的高端技术发展,最终的产品很可能有价无市。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
◆年轻人口减少确实是经济面临的挑战之一,但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因为人口数量而发达起来的,人口劳动力素质提高推动技术进步才是出路,背后是有利于自由创新的法律制度和鼓励创新者的分配制度。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须改变目标性考评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法治建设及组织考评的演进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这一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法治政府建设,但其本质上还是目标性考评。目前存在的目标导向及功能定位不明确、技术体系不完善、动力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甚至形成各自为政、重复考评、无所适从等现实困境,都肇源于考评理论悖论、考评主体单一、制度建设滞后等因素。基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双重耦合,以政府绩效评价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既体现了法治精神及政府绩效的价值理性,又强化了考评作为组织管理的工具属性,有助于提升治理的合法性。未来应创新评价理论,扩大公众参与,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完善技术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培育绩效文化。从目标考评到法治政府绩效评价的转变,还有助于衍生一门新的学科——法治政府绩效评价学,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共管理理论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教授郑方辉,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尚虎平/《中国社会科学》)
◆货币政策要适应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解决长期的结构性问题,货币政策解决短期的周期性问题。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在改革上无所作为,一味地靠总需求管理政策刺激经济,这样的错误我们不能再犯了。但我们也要避免另一种错误,即用结构性政策工具去解决周期性问题,如为了稳增长,我们不去动货币政策,却削弱去产能、去杠杆的力度,不但延误了改革,也无法改善经济增长的长期预期,最终稳定汇率的目标可能也实现不了。正确的政策组合应该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解决好周期性问题的同时,为供给侧改革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换句话说,货币政策要适应供给侧改革。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中国经济时报》)
来源:综合
编辑:崔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