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一周政经新论

2016-05-13 17:23:51

来源:综合   作者:综合

摘要:政治、经济,观点新锐。刷刷手指,名家荟萃。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问题导向下以改革攻坚克难为关键解放生产力的长期行为,主要涉及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制度这五项,其中科技和制度改革能带来最大红利。

  ——全国政协委员贾康

  ◆中国经济在探底后将企稳回升,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具备“三好”条件:一是政府大力支持市场经济;二是中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有效劳动人口和劳动效率都在提升,不能简单说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三是对外开放程度仍在不断深化。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改革与减税没有先后之分,没有减税的营改增就不符合当下经济政策的要求,也会导致营改增难以为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财经智库》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杨志勇

  ◆近年来,农村“天价彩礼”风气大涨,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把婚姻与养儿防老关联起来了。这背后凸显的与其说是农村男青年娶不起媳妇的问题,不如说是中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日趋严峻的养老困境。

  ——知名经济学者、管理专家赵海均

  ◆全球经济经历了两个重要转换

  从21世纪初开始,全球经济经历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转换。第一个转换叫“二八转换”。21世纪初,在全球经济的增量贡献当中,发达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增长率有80%,新兴经济体只有20%。2014年前后,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体增量的贡献达到80%,剩下的是发达经济体的贡献。第二个转换叫“四六转换”。21世纪初,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规模占到了全球经济的60%,发展中国家占到40%;2014年前后,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规模中的比重降到40%,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上升到60%。基于“二八转换”和“四六转换”,发展中经济体必将寻求自己对全球经济的话语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渊/《北京日报》)

  ◆体制改革尚处于中间阶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明,体制机制改革已由产品服务的市场化改革深化转变为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上来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怎样生产(如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主要靠全面深化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内需、技术进步共同构成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总体看,目前我国体制改革尚处于中间阶段,即产品与服务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而更为重要和深层次的生产要素的体制机制改革还有待深化。未来生产要素改革的几个重点应该包括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国企等)、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整体制改革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中国经济时报》)

来源:综合

编辑:崔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