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中医不说营养,强调吸收

2019-05-05 08:48:02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赵艳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吃得饱吃得好已经远远不够了,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均衡、全面的营养。现代营养学家认为,只有合理搭配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吃得饱”“吃得好”已经远远不够了,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均衡、全面的营养。现代营养学家认为,只有合理搭配食物,保证食物多样化,营养素齐全、比例适当,才能满足人体健康需要。然而,中医却有不同看法。

  从传统文化角度看,中医上并没有“营养”的概念。营养学是近代西医学的产物,通过分析每种食物的成分,得出“不同营养”的区别。由于古代中医无法作出这种分析,自然不会从“营养”角度来认识其与健康的关系。

  从养生角度看,中医更侧重强调“吸收”(“受纳运化”)能力,中医学认为,任何营养均是外来物质,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内因就是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这与脾胃的生理功能最为密切相关。

  中医学观点认为,脾和胃五行属土,同居中焦,位于人体中央,在自然界中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也是人体的“母”,是人体“后天之本”,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维系均有赖于脾胃功能正常。

  胃为水谷之海,被称为“太仓”,负责受纳水谷(饮食),并向下传导给大小肠。而脾主运化,也就是说脾具有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传输至全身的功能,即《黄帝内经》所言“脾气散精”。

  因此,只有脾胃生理功能正常,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为化生精、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营养。

  反之,若脾胃生理功能减退,则人体消化吸收机能随之失常,继而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甚至是倦怠、乏力、消瘦等气血衰弱的病变。

  所以,中医更强调人体本身能否吸收营养,不太在意营养成分本身。如果脾胃强壮,粗茶淡饭也足够养生,反之怎么补都没用。这也是中医所谓“虚不受补”的原因,即脾胃功能减退、身体虚弱,吃得营养再全面、搭配再均衡,补药用得再多,也未必能对身体有益,相反还可能导致营养过剩、饮食积滞等问题。

  当然,中医也并非完全不认同营养的重要性,中医历来重视“营气”“营血”的作用,想要达到平衡,最好“内外兼修”。大家在注重营养的同时,也能够重视自身消化吸收能力,做到“顾护脾胃”。下面就教给大家三个顾护脾胃的小妙招:

  1.常摩腹。饭后半小时,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按揉腹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作用,可以防治消化不良、饮食积滞。需要注意的是,按摩腹部的力度不要过重,若吃得太饱则不可急于摩腹。

  2.灸三穴。艾灸足三里、神阙、气海等三个穴位,具有温补阳气、健脾养胃的功效,适用于调治脾胃寒湿、脾胃虚寒等证。若有胃火上炎、口唇生疮、牙痛口臭等症状则不可艾灸。

  3.饮粥汤。脾胃虚弱的人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及症状适当服用一些具有健脾养脾功能的粥汤等,或加入山药、石斛、太子参、山楂等药材。但需要注意的是,加入了中药材的药膳粥汤一定要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配制和使用。

  (赵艳/《生命时报》)

来源:《生命时报》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