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每月调查 > 正文

环境新闻传播公众意见调查

2016-03-15 09:33:38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3月上   作者:刘冰 孙荟萃

摘要:为了了解目前公众对于媒体环境新闻传播的意见及相关体验情况,笔者在问卷星网站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期间为2月8日至14日,共收到有效答卷205份。

  为了了解目前公众对于媒体环境新闻传播的意见及相关体验情况,笔者在问卷星网站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期间为2月8日至14日,共收到有效答卷205份。被调查者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浙江、北京、河北、江苏、辽宁、河南、上海、湖北、安徽、陕西、天津、内蒙古、湖南、福建、广西、云南、吉林、江西、山西、四川、黑龙江、贵州、宁夏等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被调查者概况

  1.年龄构成

  被调查者中17岁及以下者占1.95%,18~30岁者占42.93%,31~40岁者占37.56%,41~50岁者占12.68%,51~60岁者占3.9%,61岁以上者占0.98%。

  2.性别构成

  本次调查中,男性被调查者占50.24%,女性被调查者占49.76%。

  3.学历构成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被调查者占2.44%,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被调查者占11.22%,大学专科学历被调查者占14.63%,大学本科学历被调查者占60.49%,硕士学历被调查者占10.24%,博士学历被调查者占0.98%。

  4.职业构成

  被调查者中,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占23.9%,一般职员/文员/秘书占22.93%,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占13.66%,政府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占11.71%,高校学生占9.76%,工人/商业服务业普通员工占5.85%,私营或个体劳动者占3.41%,农民或外来打工者占3.41%,中小学生占1.46%,离退休人员占1.46%,其他占2.45%。

  环境新闻需求与获知渠道

  1.需求

  总体看来,与现有环境新闻报道量相比,希望获得更多环境新闻的被调查者占多数。其中对于获取更多环境新闻需求非常迫切的被调查者占15.12%,需求较为迫切的被调查者占55.61%。

  2.获知渠道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在获取环境新闻时,以新闻网站为渠道的占比最大,为80.98%;其次是通过电视获取环境新闻,占73.17%;排在第三位的获取渠道是微信,占57.56%。通过微博(47.8%)、报纸(30.24%)获取环境新闻的被调查者占比也较高;通过广播、博客和手机短信获取环境新闻的被调查者占比相对较少,分别为14.63%、11.71%和2.93%。

  对环境新闻的关注

  1.关注原因

  被调查者关注环境新闻出于不同的原因。因为切身感受到环境问题危害而关注环境新闻的被调查者占比最高,达到72.2%;由于环境问题隐藏生存风险而关注环境新闻的被调查者占61.95%,位居第二;因身边人及社交媒体上都在热议环境问题而关注环境新闻的被调查者占57.07%,位居第三。出于好奇(20.49%)、并非出于特殊原因而是随手点击(20%)的被调查者占比较少。

  2.关注类别

  调查显示,在环境污染新闻中被调查者关注程度最高的类别是空气污染,占73.17%;排在第二位的类别是水污染,占72.2%;环境卫生(45.37%)与土壤污染(30.73%)两个类别的受关注程度也相对较高;固体废弃物与噪声污染的关注程度则相对较低,只有28.29%、20.49%的被调查者表示关注。

  在环境保护新闻中,受关注程度最高的是水资源保护,59.51%的被调查者表示关注;排在第二位的是环保行动新闻,50.73%的被调查者关注;关注绿色生活与能源节约两个类别的被调查者超过四成,分别为45.85%和45.37%。森林保护(25.37%)和野生动植物保护(22.44%)、濒危物种保护(21.46%)类别的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而在环境灾难新闻中,地震新闻(57.56%)最受关注,其次是洪水新闻(35.61%),第三是台风消息(30.24%)。地层下陷(26.34%)、海岸河岸侵蚀(20.98%)、旱灾(29.76%)、森林火灾(18.54%)、山体滑坡(26.34%)、生物灾害(28.78%)等多个类别的受关注程度较低。

  3.对后续系列报道的关注

  表示会关注环境新闻后续系列报道的被调查者超过半数,占50.24%;表示偶尔会关注的被调查者占45.86%。

  功能认知与媒体评价

  1.功能认知

  总体看来,被调查者对于环境新闻各项功能重要程度的评定较为均衡。认为环境新闻的重要功能是满足公众了解环境信息,保障公众对生存风险知情权的被调查者占39.51%,占比最大。认为重要功能是曝光环境事件,起警示作用者占37.56%;认为重要功能是培养公众环境意识者占37.56%。

  其余环境新闻功能认知情况如下:关注环境问题带来的发展机遇,尽可能给出解决方案(34.63%);及时检测环境事件,提供生活服务指导(32.2%);普及环境科学知识(30.73%);引导社会舆论,避免环境问题带来的恐慌和悲观情绪(30.73%)。

  2.媒体重视程度评价

  总体看来,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媒体对于环境新闻的关注程度高。11.71%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媒体对于环境新闻的关注程度很高;52.2%的被调查者认为关注程度较高。

  3.环境新闻覆盖面

  认为环境新闻覆盖面很宽,可以充分满足需求的被调查者占24.88%;认为覆盖面一般,基本可以满足自身对环境新闻需求的被调查者占70.24%。4.8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环境新闻的覆盖面太窄,无法满足自身对环境新闻的需求。

  4.环境新闻常态化的必要性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环境新闻应该常态化。认为十分必要者占25.86%,认为有必要者占59.02%。

  新闻技术的运用

  1.可靠的新闻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61.95%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公共资源部门等新闻来源更加可靠;49.76%的被调查者认为环境事件亲历者更加可靠;48.78%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科研组织作为环境新闻来源更可靠。民间环保组织(42.93%)、记者调查(44.88%)、社会公众(42.44%)等环境新闻来源被认可的比重均超过四成。仅有9.76%的被调查者认可相关企业作为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2.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

  61.95%的被调查者认为宏观视角以生态整体观取代个别事件,能够反映整体环境问题,更有价值;38.0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采用微观视角报道环境新闻,用细节反映环境问题。

  3.数据的运用

  对于环境新闻中数据的应用,62.92%的被调查者持赞同态度,认为数据让报道客观准确科学,增加了报道的可靠性;29.76%的被调查者持反对态度,认为数据太过专业,难懂,使报道死板;另有7.32%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态度。

  4.客观性与倾向性

  在环境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选择中,60%的被调查者赞同客观性,认为环境新闻必须将观点与新闻分开,实现客观平衡,否则可信度将大打折扣。36.59%的被调查者认为环境问题关乎生存,环境新闻可以有倾向性,旗帜鲜明地在报道中提出自己的主张。另有3.41%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态度。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63.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报道多表现为浅层次道德义愤,缺少对环境问题深层次的挖掘,占比最大。其次是认为当前报道运动化,未形成一种常态,有环境事件、运动和纪念活动时集中报道,日常报道则明显减少(57.07%)。

  超过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记者编辑环境科学知识匮乏,环境新闻难以延伸至科学领域(47.8%);环境新闻题材狭窄,多以负面报道为主(42.44%)。

  39.51%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国内媒体报道他人或全球环境问题时思想大胆,报道自身环境问题则目光短浅,缺少声音。

  2.改进建议

  调查显示,66.3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促进报道客观、真实、理智,避免偏听偏信;6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将健康、医学等问题与环境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55.1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进行长期规划,设立环境新闻专栏。42.9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为环境问题提供自由交流平台,构建舆论空间。

  被调查者还建议,将科学问题阐释生活化、可视化,化解抽象概念(39.02%);提升记者科学素养,增强环境新闻科学性(38.05%);推动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理念宣传,培养环境意识(38.05%);探索环境问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寻求解决方案(35.61%)。

  [刘冰: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孙荟萃: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硕士生]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3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