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每月调查 > 正文

如何看人民日报扩版

2009-08-20 11:04:17

来源:   作者:

摘要:

  调查背景:7月1日,人民日报从16个版扩为20个版(周六、周日仍为8个版)。第1~5版为要闻版,第6~16版主要为新闻版,第17~20版为周刊、专刊、副刊。新增要闻版、社会建设新闻版、国际新闻版,每周增加1个理论版、1个文艺评论版、1个文艺作品版。原科教周刊和社会观察版改为文教周刊和民生周刊。

  ◆您如何评价人民日报扩版后的版面布局?您认为新增版面意义何在?这次扩版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讲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王卫明(以下简称王):虽有调整,好于以往,但改变不大,理论版似应往后放,因为该版不是新闻版。有时(例如7月3日)国际版、国际副刊、国际周刊同时出现,但未整合在一起,中断而不连续,显得有点支离破碎。同理,文艺评论版、文艺作品版应该和副刊版整合在一起。
  这次扩版的最大亮点是新推出的社会建设新闻版(版名是“社会”),该版区别于都市报、晚报的社会新闻版,有党报特色、民生情怀,从建设性的角度整合了原有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符合人民日报的定位和功能。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书文(以下简称孙):在各个板块中突出了文化性,这符合文化在目前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趋势,也是这次扩版的亮点所在。
 大众日报编辑马玉峰(以下简称马):感觉人民日报扩版的目的无非是更加适应媒体的发展规律,丰富报道层面,贴近普通读者,改变过去单一面向党政机关的呆板形象,是值得肯定的,尽管这样的改变来得晚了点。
  实际上,我感觉人民日报这次扩版把内容分成了A、B两个板块,虽然在具体划分上没有这么标识。具体地说,所谓的A板块是必须保留的扩版前的一些版,其报道内容、版式风格基本没有改变;所谓的B板块报道内容更贴近普通读者需求,版式风格更时尚。以7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为例,我认为属于A板块的内容有1~4版(要闻)、8版(要闻)、20版(文艺评论),属于B板块的有5版(要闻)、6版(视点)、7版(理论)、9版(经济)、10版(政治)、11版(文化)、12版(社会)、13版(国际)、14版(国际)、15版(国际副刊)、16版(体育)、17版(文教周刊)、18版(教育视界)。这样运作是可以理解的,人民日报承担着传递中央精神、把握舆论导向的政治任务,所以A板块是必要且必须的,而B板块则主要承担着满足普通读者阅读需求、改变人民日报形象的任务。有意思的是,所谓的A、B板块并不完全以新旧版面来区分,20版(文艺评论)这个新增版之所以被我归入A板块,主要是感觉选题陈旧、过大过空。而B板块也不完全是新增的版,有些是原版的改版。作为全国纸媒的“大哥大”,人民日报积极寻求变革的姿态,是这次扩版的亮点、意义所在。

  ◆您认为人民日报扩版后报道质量有明显提升吗?文风是否有明显改进?
  王:报道质量无明显提升,文风无明显改进,特别是前5个版(要闻版)的文章质量、文风依然如旧。
  孙:有一些努力的痕迹,但尚未看到明显的改进。
  马:我认为改进幅度很小或者基本没什么改进,引人入胜的稿件很少。内容应该是第一位的,换汤不换药是没有生命力的。

  ◆人民日报扩版后刊登的哪一篇文章很吸引您,能体现这次扩版的宗旨?
  王:7月7日12版的《为了孩子,她奔波在街头》,“草根”、民生、阳光、感人,图文都很好。
  孙:7月2日20版的《由杰克逊想到》。
  马:7月10日文教周刊的《别让笑声离开》。

  ◆您是否认为有应该改掉的老问题在这次扩版中没改变?您还希望人民日报做哪些改变?
  王:会议新闻、领导人活动新闻的改进,没有明显表现。供稿者和编辑须改善采写编思路;增加基层、普通民众的发稿量;增强可读性,增加细节、直接引语;多作平衡报道,以便增强有关宣传报道的说服力;公布更多栏目的投稿邮箱,杜绝摆拍图片(如7月2日1版刊登的女兵图片);增加理论版的信息量、缩短理论版文章的篇幅(可有可无的论证和毫无新意的套话,不予刊登)、降低在理论版发表文章的级别门槛;增加文艺评论等版面的图片刊登量;新闻报道不要公开他人日记内容(如7月4日5版的《吴大观日记、学习笔记摘抄》);增设专门面向青少年读者的版面;对开版面改为四开,至少在周末改为四开。
  孙:应适当增加有深度的社会文化批评的分量。不要自己给自己设禁区。
  马:根本上要改变采编队伍的思维惯性、行文风格和采编作风。
  (本期调查主持:卢文炤)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8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