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4日 星期五
首页>每月调查 > 正文

媒体在假新闻前集体“沦陷”,你怎么看?

2013-05-24 10:59:48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近期,一条“乞丐流浪9年归家,获700万元拆迁补偿变富翁”的假新闻让很多媒体上当蒙羞。此前,还有“深圳最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的假新闻也让不少媒体中招。以真实为生命线的媒体时常遭受假新闻的困扰,本刊就此设计了简单的调查问卷在问卷星网站发布,截至4月24日,共收到有效答卷54份,详细调查结果如下:
  
  1.你认为当前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假新闻数量多吗?
  A 多             60%
  B 不多        33.33%
  C 其他6.67%  难以分辨,不清楚;排除一些以假新闻炒作的媒体,其实假新闻并不多。
  2.你在媒体上看到假新闻后会有什么反应?
  反感;非常气愤;关注,但会找其他信息佐证;选择性接受,毕竟事出有因;被忽悠了;诧异媒体的报道水准;心中存疑,会留意相关新闻加以核实;谴责新闻从业人员;假新闻本身就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看热闹呗;智商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不看;相信,不好直接怀疑;麻木;震惊;看到假新闻会觉得做这个报道的编辑记者的新闻专业精神不够,没有认真调查,可能工作作风有问题;刚看到时,会选择相信,但知道自己相信的其实是假新闻时,会气愤,进而怀疑其他新闻的真实性;这样的事难免,有人沽名钓誉,有人哗众取宠,需要业内自律;在比较权威的报纸、电视新闻中看到会难以接受,有时候不会太介意网络媒体;一笑而过;向主管单位举报;在看任何新闻之前都要三思;只是希望别影响到读者正常的生活;为这些制作假新闻的人感到悲哀,他们还能算是新闻人吗?
  3. 你认为假新闻有哪些危害?
  影响社会心态;小则会误导个人的行为,大则会使社会陷入混乱;损害整个传媒业的公信力;误导受众;容易导致谣言的传播,会被商业机构利用,破坏行业公信力;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传播错误信息和价值导向,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干扰视听,造成读者认知偏差;妨害了新闻的客观公正,让人们不信任媒体;扰乱社会秩序;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不信任感;其连锁反应是当大家看到其他的新闻时会产生怀疑,哪怕它是真实的;削弱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给公众情绪造成不良影响;破坏媒体和读者间的关系;影响媒体自身的公信力,相当于慢性自杀。
  4.你是否认为媒体报道中出现假新闻和牛奶中有三聚氰胺一样危害极大?
  A 是          77.78%
  B 否          15.56%
  C 其他6.66%   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大,它危害的是社会道德。
  5. 你认为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何在?
  A 媒体竞争激烈           26.67%
  B 媒体工作者不认真核实   42.22%
  C 网络信息真假难辨       11.11%
  D 其他20%   功利社会的产物;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抢新闻,利益至上,却忽视了新闻最重要的东西——真实;导向意识不强;责任意识和诚信缺失;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获取利益;从业人员素质越来越差。
  6.为何一家媒体不小心报道了假新闻后,其他媒体也会跟着集体“沦陷”?
  A跟风转载,认为主要责任在首发媒体      71.11%
  B认为法不责众,错了也没大事             8.89%
  C其他20%   缺乏调查精神;从众心理;急功近利,想不劳而获;媒体转载时审查不严格;媒体过于功利和盲目跟风;责任心不强。
  7.你认为应当怎样做才能避免和减少假新闻?
  记者应该亲自求证;深度剖析新闻价值、分析新闻依据;媒介机构要加大监管力度;认真调查,公正报道,不受诱惑;管理部门严格管理,严厉制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业务水平;严格筛选稿件,恪守新闻的真实性;编辑加大审核力度;避免收取费用的有偿新闻;加强信息筛选与甄别,认真核实信息源,从源头杜绝假新闻;媒体减少任务,增加对好报道的奖励;谨慎小心求证;加强自律;用心发现问题,如同发现新闻一样发现问题,才会少些虚假和漏洞;对待每条新闻都要有严格的审查确认;多方核实消息源,不采用未经权威渠道核实的信息;信息发布前向权威部门核实信息的来源,或者找信息的相关当事人核实,签订责任书;提高行业监督管理水平,完善法律体系;有时候一个电话就能做到,多问问,多想想;认真核实,不盲目跟风,增强责任感;深入采访,加强自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多用自采新闻。
  
  (本期调查主持:王立纲。网上调查不具普遍性,仅供参考)


  来源:青年记者20135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