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首页>每月调查 > 正文

网络谣言的传播及规避

2015-01-20 15:27:58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刘冰

摘要:

  ● 刘 冰

  为了了解公众对待网络谣言的相关情况,笔者在问卷星网站开展了调查,调查期间为2014年12月4日至17日,共收到有效答卷208份。被调查者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山东、河北、上海、福建、江苏、辽宁、河南、湖北、北京、四川、安徽、黑龙江、江西、广西、天津、陕西、云南、重庆、新疆、吉林、山西、宁夏、贵州、湖南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本次调查采用非概率抽样方式,不用于推论总体情况。后期采用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绘图。

  被调查者概况

  1.年龄构成

  被调查者中18岁以下者占0.48%,18~30岁者占56.73%,31~40岁者占31.73%,41~50岁者占9.62%,51~60岁者占0.96%,61岁及以上者占0.48%。

  2.性别构成

  本次调查中,男性被调查者占45.67%,女性被调查者占54.33%。

  3.学历构成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被调查者占1.44%,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被调查者占5.77%,大学专科学历被调查者占17.31%,大学本科学历被调查者占65.87%,硕士研究生学历被调查者占8.65%,博士研究生学历被调查者占0.96%。

  4.职业构成

  被调查者中,一般职员/文员/秘书占23.56%,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占22.12%,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占14.9%,工人/商业服务业普通员工占14.9%,政府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占9.62%,高校学生占6.73%,农民或外来打工者占2.88%,私营或个体劳动者占2.4%,离退休人员占0.96%,中小学生占0.49%,其他占1.44%。

  谣言传播的网络途径

  1.网络的重要性

  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被调查者最主要的获取信息渠道,中选率高达87.5%,电视中选率为5.77%,广播中选率为1.92%,报纸中选率为2.4%,“同别人交谈”中选率为2.4%。网络传播一旦被谣言扩散者利用,极有可能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值得警惕。

  2.网络途径细分

  通过网络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径,社会化媒体网站(69.23%)成为首选,即时聊天工具(61.06%)成为第二大途径,门户网站(57.69%) 是第三大了解信息的网络途径。

  另外,将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作为主要网络信息通道的被调查者占38.94%,将猫扑、天涯、豆瓣等社区网站作为主要网络信息通道的被调查者占32.21%。

  图1:网络途径细分

  3.上网时长

  本次调查中,每天上网时间在3~5小时的被调查者占比最多,为36.54%。被调查者上网时长大致呈现正态分布,但观测值偏向高于3~5小时一端。每天上网少于1小时的被调查者仅占2.4%。

  4.网络信任度

  1.92%的被调查者对网络信息全部相信,24.04%的被调查者相信绝大部分网络信息,70.67%的被调查者对网络信息部分相信。3.37%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不相信网络信息。

  客观地讲,互联网在及时传播真实信息方面具有积极价值,但网络信息中也混杂着谣言。一味排斥网络信息的做法不可取,但对网络信息全都信赖的做法也容易偏听偏信。调查中有一部分网民过分信赖网络信息,他们容易成为谣言的受害者和转发者,这部分被调查者应该转变认识,理性对待网络信息。

  信息转发中的谣言扩散问题

  1.转发可能带来的谣言扩散

  当在网络上看到带有“动一下鼠标转发此消息,对您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会帮助其他人”之类字样的信息时你会转发吗?调查显示,8.65%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一定会转发;50%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时会转发;30.29%的被调查者一般不会转发,只有11.06%的被调查者先考虑真实性再决定是否转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对要转发的信息的真实性作出判断,从调查结果来看,一些被调查者并没有判断真实性的意识。一些谣言传播者恰恰是利用了网民的某种善良愿望,通过上述煽情文字“逼迫”网民转发谣言。如果不做判断随意转发,转发者不但不是做善事,反而容易成为谣言的扩散者。

  2.转发信息类型

  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转发信息类型中居前三位的是生活百科(63.94%)、健康养生(56.73%)和专业行业信息(34.62%)。另外,32.69%的被调查者喜欢转发反映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信息,26.92%的被调查者喜欢转发寻人启事,18.27%的被调查者喜欢转发关于政府的一些具有争议的做法。为他人募捐(15.38%)、官员丑闻(13.46%)、八卦消息(12.5%)等信息类型,也有一些被调查者经常转发。

  从调查结果来看,转发率比较高的信息类型集中于资讯类。如果谣言属于资讯类信息,尤其是一些健康养生或专业行业类信息,一般的用户并不容易识别,容易受到蛊惑。

  3.迷信权威状况

  看到名人或网络大V发布或转发的信息,5.29%的被调查者通常都会转发,这表现了部分被调查者对权威或名人的迷信心态。

  但调查同时表明,31.73%的被调查者只有觉得有道理、有同感或可信的才转发,20.19%的被调查者一般不会转发,这些数据表明了多数被调查者具有独立精神,具有辨识或不盲从的意识,能够避免由于迷信权威带来的虚假信息扩散问题。

  谣言的辨识与影响

  1.谣言辨识能力调查

  本次调查设置了谣言信息测验,用以测试被调查者的信息辨识能力。调查表明,只有36.54%的被调查者能够明确辨识出这是虚假的信息,其他被调查者均没有把握作出正确的判断。17.31%的被调查者误将谣言断定为真实的信息,46.15%的被调查者表示很难分辨出真假。

  2.容易被迷惑的状态

  一些网络谣言制造者善于利用人们痛恨社会不公的心理,将虚假信息掺杂进所谓的社会不公信息中,煽动用户义愤填膺的情绪,让用户在情感战胜理性的过程中相信并传播谣言。31.73%的被调查者在网络上看到反映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信息时,会深有同感并且会很生气,极易成为谣言的俘虏。

  但调查同时表明,仍然有不少用户具有比较清醒的意识,47.12%的被调查者不会轻易相信,他们愿意等权威信息发布后再做决定。14.9%的被调查者会通过多种渠道调查信息的真实性并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另有6.25%的被调查者不太关心社会不公问题。

  3.谣言对生活的影响

  总计43.27%的被调查者觉得网络谣言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干扰,其中,8.17%的被调查者觉得网络谣言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35.1%的被调查者觉得网络谣言的影响大。

  行动与责任

  1.法律责任知晓度

  我国的相关法规规定,在互联网上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90.87%的被调查者知道传播网络谣言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仍有9.13%的被调查者并不知道传播网络谣言要负法律责任。

  2.网络发言行为

  5.2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互联网上可以任意发表言论,这种做法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发言者本人来讲都是不负责任的,极有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18.75%的被调查者在网上发表一些不好的言论时,会提前做好隐蔽工作。75.96%的被调查者即使在网上也不发表不正当的言论。

  从调查数据来看,不负责任的信息或谣言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群众认知基础。应该通过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来减少不负责任信息的传播。

  3.如何看待网络谣言

  69.71%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谣言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信力;69.23%的被调查者认为网民只要能理智思考,谣言就能止于智者。46.15%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谣言反映了民众的期待,45.67%的被调查者认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消除网络谣言。44.71%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相关法律建设有助于消除网络谣言。

  4.如何抵制网络谣言

  对于抵制网络谣言的做法,61.06%的被调查者表示要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负责任地发言和传播信息;60.58%的被调查者表示今后要提高对谣言的辨识能力;51.92%的被调查者表示要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主动承担起辟谣责任。

  此外,被调查者还提出了抵制网络谣言的具体建议,其中58.65%的被调查者建议严惩造谣者,50.96%的被调查者建议采用网络实名制。

  (作者为唐山学院新闻学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51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