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闻学界业界共同体
2022-03-16 15:40:14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2月上 作者:杜鹃
摘要: 新闻教育教学与业界如何进行深度融合,补齐新闻传播教育中专业实践能力的短板,探索出新闻传播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新路径,建立起新闻学
新闻教育教学与业界如何进行深度融合,补齐新闻传播教育中专业实践能力的短板,探索出新闻传播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新路径,建立起新闻学界与业界之间的常态化通道?1月6日-17日,《青年记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和微信公众号“青年记者”“庖丁解news”“传媒评论”“传媒茶话会”“新传学苑”等发布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有效问卷705份。现将调查结果刊登,以期为新闻学界与业界提供参考。
1.您认为,新闻学界和业界是否存在隔膜?(单选)
A.存在比较大的隔膜 37.87%
B.有一些隔膜 56.17%
C.没有隔膜 1.99%
D.不好界定 3.97%
2.据您了解,新闻学界和业界的隔膜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
A.学界缺乏实践的问题意识,对推动业界的实践工作帮助不大 72.48%
B.业界传媒技术发展迅速,学界研究滞后 60.57%
C.业界认为学界“纸上谈兵” 70.07%
D.学界认为业界实践仅是“技巧” 44.4%
E.其他 4.96%
天津读者:学界和业界的关系不如以往那么紧密,且从事新闻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少。
北京读者:学界研究成果有时无法具体运用到业界之中。
黑龙江读者:学界业界缺乏对话机制,问题探讨形不成合力。
上海读者:学界的理论高度抽象,对应用落地在操作层面非常考验人,且有时候是环境变化太快太复杂,不是某一个界的问题。
广东读者:业界的成果学界不认,学界的成果业界也看不懂。
河北读者:学校老师对业界的实际情况认知不清,尤其是新闻的意识淡薄。
北京读者:每每发生热点事件,除了媒介批评,很少感受来自学界的声援。
山东读者:理论没有办法代替实践。终归,方向上是不同的。但其实也是互补的。
河南读者:对一般学院目前而言,学界和业界交流频率还是比较低的。
湖南读者:学界和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很大不同。
3.您认为,新闻业界人员向学界的人员流动是否缓解了这种隔膜?(单选)
A.大大缓和 5.11%
B一定程度上缓和 76.6%
C.与之前一样 9.5%
D.不好说 8.79%
北京读者:虽然带来了不同的视野,但仍没有实现深度对话。
河北读者:业界主要靠洞察力发现新闻,学界靠理论联系实际做新闻。
河南读者:业界实践经验和学界理论存在偏差。
贵州读者:学界研究滞后的本身是学界自身存在问题,如果业界人员朝学界流动,而没有发生改变,这样的流动是没有意义的。
上海读者:单向流动存在,双向互动少,很少学界参与业界流动,而仅仅是“指导”。
海南读者:人员不能直接将技术带入学界,可能还需要建立除人员流动以外的对接。
黑龙江读者:技术差距和新闻洞察力一直在变,不是来个人就能解决的。
安徽读者:是种打破隔膜的尝试,效果待看。
4.新闻业界人员向学界流动给新闻教育带来的变化有哪些?(多选)
A.课堂教学内容更具实践性 82.13%
B.给学生增加了到媒体实践机会 77.16%
C.增进了学界与业界的交流理解 75.32%
D.其他 2.84%
北京读者:更加重视新闻业务教学。
山东读者:更多的是逃避业界低迷造成的待遇降低,求稳定。
山东读者:降低学界对业界的刻板印象。
山西读者:学生可以多从案例中寻求问题的答案,更灵活。
河北读者:从思维方式对学生有改变,不再只是学校模式。
河南读者:教学形式与内容更加活泼多样。
5.您认为,当前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交流情况怎么样?(单选)
A.很顺畅 1.42%
B.顺畅 21.7%
C.一般 69.5%
D.不好说 7.38%
河北读者:学界认为业界不规范;业界认为学界做不了新闻。
黑龙江读者:还是师傅带徒弟。
6.据您所知,当前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交流方式有哪些?(多选)
A.项目合作 72.06%
B.人员流动(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到新闻单位挂职、学生到新闻单位实习等) 92.34%
C.部校共建 59.86%
D.“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等活动项目 46.52%
E.其他 3.4%
河南读者:讲座。
北京读者:会议,评选。
四川读者:学界看新闻,业界看期刊。
湖北读者:挂职校媒合作。
黑龙江读者:双向奔赴,大学走出去,业界走进来。
河南读者:主要是人员流动,但是这种人员流动也十分表面化。
7.据您所知,当前新闻学界与业界的交流频率如何?(单选)
A.常态化、制度化 15.89%
B.间或、随机 56.31%
C.不多 22.84%
D.不好说 4.96%
8.据您所知,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交流频率有什么变化?(单选)
A.增多 43.4%
B.和以前一样 21.7%
C.常态化 12.06%
D.不了解 22.84%
9.传播技术革命打破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边界,当前新闻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多选)
A.教学内容理论化 68.94%
B.课程单一化 52.77%
C.缺乏实践性 76.74%
D.缺乏学科间的交融性 73.33%
E.其他 3.4%
重庆读者:就目前而言,硕士期间的课程,偶有滞后,但总体基本没有发现上述问题。
陕西读者:课程设置不合理。
北京读者:课程质量有待提高。
西安读者:缺乏新闻理想。
山东读者:与时俱进不足。
河北读者:渠道、技术匮乏,新闻技巧不接地气。
北京读者:教学方式呆板。
海南读者: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割裂问题。
黑龙江读者:学校评价体系单一僵化。
10.新时代新闻传媒教育的转型、新闻学界和业界共同体的建立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改革创新?(多选)
A.创新传播理论体系 69.36%
B.丰富课程体系 84.68%
C.引进业界导师 79.72%
D.科学化评价体系 65.67%
E.其他 2.27%
北京读者:丰富实践项目。
西安读者:编程类、数学类课程开成必修课。
北京读者:让学生真正参与新闻实践。
北京读者:提高教师教学水准或提高教师门槛。
海南读者:学界和业界的具体方向上有所不同,不能在这点上混为一谈。
黑龙江读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1.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如何加强与人文学科内部相关专业以及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多选)
A.邀请学科领域专家授课 71.21%
B.引进业界师资 71.06%
C.新闻专业学生选修相关课程,进行通识教育 84.26%
D.建设新文科实验室 70.21%
E.其他 2.41%
北京读者:改良培养方式。
北京读者:引进自然学科知识。
西安读者:必修数学、编程。
西安读者:实践、实践、再实践。
河北读者:学生多参与实际采访,改变实习心态。
海南读者:非概论而是更具体化的教学。
广东读者:开展跨学科培训或辅修。
黑龙江读者:亲身体验。
河南读者:通过读书与参赛促进学生的多视角能力成长。
广西读者:构建跨界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联盟。
12.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作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必修课,在全国新闻传播院校以线上视频教学的形式推出,建立起新闻业界与新闻课堂之间的常态化通道。您觉得在哪些方面对您帮助很大?(多选)
A.可以共享共用优质教学资源 82.7%
B.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深度融合 74.47%
C.直观感受到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68.37%
D.提升个人专业能力 59.43%
E.其他 4.82%
北京读者:学生能直观了解行业,对行业建立认知,学习部分技巧。但是新闻传播是一个实践需求极强的行业,一线单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新闻专业毕业生来了理论有,实操需从头教起。纵然有良好的写作与人文基础也是一样。所以还是应该在跟上传播形势变化的同时,加大加强实操训练。
(调查执行:杜鹃)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2月上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