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实战 > 正文

把握好“时度效”着力点的思考与探索

2022-08-05 15:02:45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8月上   作者:赵丰

摘要:——以随队援沪战“疫”50天相关报道为例

  摘  要:“时度效”意涵丰富、深刻。具体的新闻报道要体现“时度效”要求,增强对疫情等公共事件报道的聚光度,迫切需要找准报道的着力点,以“支点”撬动新闻事件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报道效果。

  关键词:时度效;着力点;战“疫”报道;针对性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时度效”有非常深刻的意涵。有人认为,“时”为时机、节奏,“度”为力度、分寸,“效”是效果、实效。类似阐释不一而足。笔者认为,正因其意涵丰富、深刻,具体的新闻报道要体现“时度效”要求,增强对疫情等公共事件报道的聚光度,迫切需要找准报道的着力点,以“支点”撬动新闻事件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报道效果。

  4月初,山东医疗队紧急驰援上海。大众日报立即启动应急报道机制,相关部门立时响应,笔者作为随队记者奔赴上海。50天时间里,前后方步调一致,每天对接信息、研判线索,通力协作,发表各类稿件50篇。同时还关注当地的相关报道。以这些报道为分析样本,笔者尝试思考、探索实践层面如何根据具体的报道环境、群众关切和大局需要,针对性地把握好新闻报道“时度效”的着力点。

  “时”:把握阶段性,突出节点报道

  4月初开始,上海疫情持续高位运行,形势严峻,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冲击。何时迎来大批患者康复、清零、解封,可以说是深陷疫情漩涡中的民众每日所期盼的。他们持续关注防控进展,尤其是对一些标志性节点重点关注。

  “时”,广义的时间维度。援沪战“疫”报道对“时”的把握,就要瞄准疫情发展阶段,将着力点放在重要节点的报道上,以“硬”新闻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出征即出战。4月3日,全国多支队伍支援上海,引发社会关注。大众日报报道团队图文、视频报道山东援沪医疗队连夜集结、尽锐出征。有队员在沪朋友看到他们出征的报道后,感慨获得了信心和希望。

  初期,及时报道医疗队抵沪工作,持续回应群众关切。山东对应支援的是徐汇区。面对报道机动能力不足的困难,笔者选择全程跟随同驻地的一支队伍进行采访。4月6日上午去社区采访核酸采样工作,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消耗很大,连续转战了3个社区多个采样点拍摄照片、视频,立即和后方配合完成视频报道《得知山东医疗队来社区,上海志愿者在防护服上写下“谢谢山东 上海加油”》。徐汇区融媒体中心也发表稿件《上千次弯腰抬臂,无一人喊累……感谢你们,“鲁”此守“沪”!》,报道山东医疗队支援当地核酸检测工作。笔者回到驻地已是下午2点多,当晚又随队赶到方舱医院采访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方舱收治患者的情况,赶回驻地已是晚上9点,立即写稿,将医疗队争分夺秒、主动请战的情况报道出去。

  工作有序开展后,紧抓收治工作的重要节点持续报道。接管3所方舱、首批出舱、方舱休舱、转战定点医院等是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节点,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山东援沪医疗队接管的首个方舱正式休舱》等稿件,在大众日报客户端首发,第一时间以记录者的视角记录,以“硬”新闻持续向受众传递可靠信息、战“疫”进展。徐汇区融媒体也开设“连线方舱”栏目,抓住重要节点宣传报道,发表了如《石龙路方舱医院首批患者康复出院》等报道。

3

  准确把握疫情防控的阶段性,增强报道的预见性,可以抓住特殊节日、时间点提前策划,更加从容。入沪30天、50天返程时,笔者与后方提前沟通、策划,创作《山东“大白”多线守“沪”》《望岳谈|山东医疗队援沪一月,从这30篇报道中看到了什么》《望岳谈|山东援沪医疗队奋战50天,大众日报记者见证的这些节点记载着什么》。徐汇区融媒体发表了《石龙路方舱医院“满月”:从紧急抢建到“三步法”有序出舱》的报道。同时,在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以相关主题采访报道,借势传播。

  “度”:明确报道基调,把握力度、分寸

  “度”,即权衡,把握分寸、力度。上海疫情期间曾出现一些舆情,引发热议。对报道来说,要明确报道基调,横向对照舆情背后的群众关切,把握报道分寸。

  帮忙不添乱是底线要求。笔者单位确定了平实自然的报道基调,强调用事实描写事实,以具体的故事来表现医护人员在一线救治患者的情况。入沪初期报道以医疗队接管方舱及救治患者为主,以消息表述事实。之后,细心挖掘救治暖心故事,《方舱医院里开设两间教室》《“忙起来,几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等报道,标题及报道内容具体可视,读者可从文中自然读出队员们的工作与付出。徐汇区融媒体中心的报道也以对患者的救治为主,《连线方舱|无症状感染者怎么“治”?漕宝路方舱医院兴起中医风》《连线方舱|做做呼吸操、学习降血压,他们将医学科普课堂进行到底》等稿件,都是针对救治过程中具体的点进行的报道。

  平实自然,意味着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只报道进展如何顺利,而回避开始时的忙乱。疫情高位运行,医疗队紧急踏上战场,其面对困难的有力应对需要重点报道。《山东省援沪医疗队新接管两所方舱医院》稿件中,客观描述了现场负责人四处联络,从补充防护用品,到联系定点医院转运患者,各方面工作在紧急对接后一件件得到解决的过程。同时,采访其中一家方舱医院院长,以她的视角明确指出,开始的忙乱正常,但医疗队有备而来,有措施有能力应对这些状况。徐汇区融媒体中心发表的《病区建起教室,6000人入住徐汇方舱……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也从克服难题的角度报道了队员们如何提高入院效率。面对危险不退缩、面对难题不回避,这样的队伍更有战斗力,报道也更让人信服。

  报道过程中,还要对近期舆情事件有所关注,了解背后的群众关切与需求。某患者将某方舱首批患者出舱报道转发到了方舱群,他直言写得不对。报道称,“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救治转阴康复周期在7天左右”。他针对的是“7”这个数。6日入舱13日出舱,虽确是7天,但彼时首批出舱才30多人,样本量较少,舱内还有1000多名患者。舱内患者渴望康复,看到他人出舱内心焦虑,这一数字就可能引起舱内患者的误解情绪,引起他们更多的焦虑。

  “效”:服务战“疫”大局,突出报道针对性

  新闻报道要为战“疫”大局服务。“效”,即报道实效,其评价的重要因素是能否服务好战“疫”大局。要根据大局需要,增强报道针对性,靶向到位。

  首先,从报道主题上增强针对性。以山东援沪医疗队收治患者情况为观察样本,笔者常和医疗队队员沟通交流,了解方舱动向。同时,搜寻权威信息,学习孙春兰副总理在沪调研情况、上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及东方卫视战“疫”报道,了解疫情进展、痛点问题。两相碰撞,有针对性地寻找选题。针对社会对方舱老年患者收治情况的关注,采写稿件《全方位照护老年患者》,重点报道山东负责的方舱诊治、用药之便利;针对个别患者不愿进方舱治疗的情况,采写《山东“大白”日夜守护方舱患者》,写医疗队是患者的治疗者、护理者,还是生活照顾者、倾听者、信息的传递者,打消感染者顾虑;针对方舱床位是否能满足需求的担忧,主动发掘采写了《三所方舱累计出舱人数超床位数》,报道在医疗队努力下,方舱床位周转效率大幅提升。

  其次,报道的叙事逻辑注意共情与理性的平衡。有研究认为,新闻报道文本作为中介在担当信息内容交流载体角色的同时衍生出情感交流的场域,为报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发生内在情感联络提供了通道,经由信息内容建构的情感互动现象就此产生。[1]但要警惕过度表现共情或理性某一面,造成共情不足或共情疲劳。战“疫”报道,共情与理性均必不可少且密不可分。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借情感共鸣引出理性叙事,报道其背后不为人知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加深报道效果。《龙耀路方舱首批康复患者出舱》《一封感谢信背后的爱与感动》等稿件,即是以队员撑伞送患者出舱上车、患者鞠躬、患者感谢信中的故事等易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画面开头,提升阅读吸引力,再着重讲述画面背后队员们的付出。

  再次,创新报道形式,增强贴近性。有学者认为,融合后的党媒主要通过各类新媒体视频、图文、H5等作品,以受众内在的情感诉求为切入点,激发和满足受众的情感体验,从而增进受众的情感认同,实现主流媒体强化主流价值观、塑造社会共识的社会功能。[2]医疗队返程时,前后方配合,采用海报、视频、网评、蹲点报道、侧记、记者手记等多种呈现形式,每一类呈现方式又是多篇连续推出,如《海报|敬礼,献给山东“大白”》《视频|走过春天,迎来初夏,山东援沪医疗队今天回家!》等报道,便于传播,形成了报道声势,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报道视角也要创新。避免单一媒体视角,笔者和报社客户端同事组织了“鲁沪同心”系列组合报道,将上海权威媒体报道山东援沪故事与本报报道有机结合,图文并茂呈现,兼具两地视角,可信度更高,与当地群众也更贴近。

  思  考

  “时度效”是有机统一的,但并不是天然统一在一起的,需要报道者提高认识、稳妥把握。

  由纸媒到全媒,媒体拥有更多报道手段、呈现方式,首先破除的是“时”的限制。4月3日,山东医疗队出征送行仪式刚结束,大众日报微博即发布了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篇报道,具有高度的时效性。此类消息报道以“快”为先,主要考虑将信息尽快传播出去。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对“时度效”的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只追求速度,而不做好事实核实工作,报道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会被放大。报道效果虽是后置的,却不能不提前考虑。前文提到的患者对“7”有意见的报道,报道主题是首批患者出舱,“7”只是作为信息简单一提而被揪出来“考问”,可见对把握能力的要求之高。

  由此也引出,在“人人都可以是记者”的自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时度效”着力点的把握的确面临不少挑战。媒体记者背后包含一套编审流程、机制及价值导向,遇到问题需要时间去多方核实,与自媒体相比,在“时”上很难占到优势,报道尺度上也不可能一味迎合、情绪化表达。往往事件发生后,自媒体各种版本的“报道”铺天盖地,虽真假难辨,但影响很大,留给媒体的是相对被动的报道局面。而一些媒体根据自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报道,常发生反转,报道的“时度效”被严重扭曲。

  当下,新闻媒体成为连接话语场的主要桥接点,扮演着重要的“二传手”角色。[3]笔者认为,自媒体已成为舆论场上的重要力量,全媒体传播格局下把握“时度效”的着力点,已不可避免地要将自媒体包含在内,作为新闻报道的线索、内容、形式,乃至创新的灵感来源。媒体发挥信息优势、事实核实能力,对自媒体“报道”过滤、回应、改造提升,两者合作实现对某一事件报道“时度效”的把握。

  自媒体“报道”理性客观的,媒体可在核实后进一步报道,让正能量获得更多关注。上海疫情初期感染人数逐渐增多,感染后怎么办成为关注焦点。一位申先生以自身经历写下《上海核酸异常自助手册》引发关注。4月3日澎湃新闻采写稿件《历经13天治疗,出院后他写下核酸异常者自助手册》。读者留言说,这篇文章很好,希望能帮助大家逐步缓解对于新冠病毒的恐惧情绪;对自媒体“报道”速度有余、理性不足、情绪化强的问题,则可通过大数据手段分析其中的理性成分与情感诉求,使之成为报道的重要内容和视角选择。换个角度看,自媒体的意见被看到后,产生了新的线索、新的时效;对于谣言,则在核实后辟谣。

  此外,自媒体对“时度效”的影响,也可通过快评应对。自媒体获取受众,靠快、靠观点输出。虽然后真相时代的重要表征是真相敌不过情感,但这不等于不需要真相,网络快评如能既尊重朴素情感,又对事实、观点进行情感化表达,其作为“时度效”着力点的功能正恰如其分。例如,澎湃新闻《疫线快评》系列评论及时、有感情地表达观点,传播效果不俗。

  全媒体传播格局下,“时度效”的把握是动态过程,着力点也可能随时变化,增强实时互动能力或是好方法。《问记者|社会面清零下的上海怎么样了?新华社记者带你一起看现场!》的内容是记者对网友提问的调查回复,本身就是互动的结果。读者还可点击“向记者提问”功能按钮实时提问,把单向报道变为记者与受众互动的全过程,在互动中进一步了解、回应读者关切,在“时度效”的有机统一中传播真相传递真情。一些媒体也加大了对微信、微博留言的互动回复力度。

  综上,把握好“时度效”的着力点,既离不开深入一线的记者像触角一样主动探深,触摸到尽可能精准、合适的着力点,更要靠媒体运行机制支撑,调配好前后方力量,瞄准关键点重点发力,并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为专业能力插上“翅膀”,更好地体现“时度效”要求。

  参考文献:

  [1]黎藜,吴嘉恩.主流媒体从叙事到融情的共情传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传媒观察,2021(08):35-41.

  [2]张志安,黄剑超.融合环境下的党媒情感传播模式:策略、动因和影响[J].新闻与写作,2019(03):78-83.

  [3]李彪.舆论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65.

  [作者为大众日报舆论监督部(应急报道组)主任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8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