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齐鲁晚报有缘
2018-01-16 18:10:25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1月下 作者:王建珂
摘要: 30年来,我见证了齐鲁晚报持续改革发展,也从与该报的交往中深受教益。
我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除了工作了近30年的新疆日报,联系最多的就是齐鲁晚报了。30年来,我见证了齐鲁晚报的持续改革发展,也从与该报的交往中深受教益。
1987年底,我刚回到山东不久,接到了大众日报的来信,邀我参加将出版的齐鲁晚报试版座谈会,并寄来了试版报样。座谈会由时任大众日报总编辑的刘洪喜主持,大众日报的老总编朱民,将任齐鲁晚报总编辑的于冠深,著名语言学家、山东大学教授孙昌熙及几位基层代表参加会议。会上,大家的意见主要是新民晚报原总编辑赵超构曾提出的一些主张,如要贴近群众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有文学底蕴,办好副刊,等等。总之,没有多少新说法。但是,齐鲁晚报就在这种稚嫩的状态下,迅速成长起来了。
我见证了齐鲁晚报的艰苦岁月。这张报纸从一开始就有一股艰苦奋斗的精神。多数记者编辑挤在老办公楼的大会议室里。而采编主任张瑞云率领的年轻记者编辑的热情十分高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谭傲男、郭爱凤等女将冒严寒酷暑四处奔忙采访新闻。后来我带领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的实习生也加入进去。他们也是激情满怀,为了完成采访任务经常顾不上吃午饭。创刊不久,报纸就得到认可。12月21日,齐鲁晚报第1期试刊号上街。12月29日,第2期试刊号面市。“于元贞事件”及1988年1月3日第3期齐鲁晚报上的追踪报道,先后被全国170多家报纸转载,新华社为此专门发了通稿。
我见证了齐鲁晚报对报纸普及的贡献。山东虽然过去也有报纸,但是,真正进入市场,并且使一般人有了读报的习惯,这个功劳应该属于齐鲁晚报。创刊不久,济南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报的。路边修鞋的、卖牛奶的、农贸市场卖菜的,几乎人人捧着一张齐鲁晚报。我可能是山东师范大学第一个天天买报的人,因此,与那名校门口的售报员成了熟人。我不仅自己买报,还让学生买报,并且每堂课前抽出十分钟,让学生对当天的报纸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褒或贬,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的能力。
我见证了齐鲁晚报成为一份真正的都市报。2008年1月22日,齐鲁晚报改为早晨上市。这在当时的晚报中是比较早的。这一关键性的改革,使报纸销量大增。不久,该报又嫁接党报重视国内外要闻的做法,嬗变为一份综合性日报、以服务市民为主的新兴都市报。齐鲁晚报以“为读者服务,与读者俱进”为办报宗旨,强调新闻性,注重贴近性,重视参与性,突出服务性,追求文化性,讲究文化品位,雅俗共赏而不媚俗,整体素质高,综合竞争力居全国都市报晚报前列。近几年品牌价值多次进入中国500强。对头版的处理,讲究大方、严谨,标题虚实结合,一些版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连续三天以黑色为主调的凝重版面,特别是那个全黑底白字“汶川伤 国之殇”的版面,令人至今难忘。
我见证了齐鲁晚报开辟评论专版,在每天的第二版发表评论,这在全国晚报中也是较早的,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为此,我兴奋地给大众日报的业务刊物写了一篇点赞出版评论版的文章,被齐鲁晚报转载。
我见证了齐鲁晚报对人才的重视。报纸的优势来自人才的优势。大众日报和齐鲁晚报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我曾多次被邀做新招聘记者编辑的主考官。见到报纸多举措培养人才,优秀人才辈出,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我见证了齐鲁晚报在媒体融合中做出的不懈努力。近年增设了手机报和齐鲁壹点。齐鲁壹点已经崛起为山东第一的新闻资讯类客户端。今年4月以来,在今日头条与新榜联合发布的媒体排行榜客户端类别中,齐鲁壹点稳居前三名。
时光如箭,日月如梭。转瞬间,30年过去了。齐鲁晚报迎来30岁生日,我也成了耄耋老人。十几年来我担任过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的评报员,其中评的最多的是齐鲁晚报。从评报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当然,齐鲁晚报也有不足。这些不足正是它发展的空间。
“狼来了!”这是近年来不断有人发出的警告。面对纸媒遭遇寒冬的考验,齐鲁晚报积极应对。报纸的形式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但报纸不会马上消失,新闻更不会死。新闻是社会交流的产物,只要有社会交往存在,新闻传播就会存在下去。我期待也相信,齐鲁晚报一定能够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迎来新的辉煌!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1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