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合格新闻人的三项修炼
2011-03-13 17:27:23
来源: 作者:
摘要:
● 张洪海
新闻行业有着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这就决定了新闻行业在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上,与其他行业有着明显的差异。毕业于新闻院校,受过良好的、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基本功扎实,起点较高,眼界也相对比较开阔,这对于从事新闻行业来说,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从成为合格的新闻人的角度来看,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从本人从事新闻工作18年的经历来看,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高度的职业自豪感,是否勤奋踏实、乐于并善于跟社会上的各色人等平等交流,才是合格与不合格新闻人的分水岭。下面,结合本人的新闻实践,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成为合格新闻人的前提
1994年,当我跨入大众日报社大门之初,时任大众日报总编辑刘广东讲的一席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你们作为大众日报社的记者,必须学会像省长那样考虑问题。”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大众报人,必须胸怀全省大局,下大气力研究和发现当前全省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牵涉面较广、比较突出而又紧要的问题,并努力从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探寻解决方案。
时至今日,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新闻产品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因此,对新闻单位来说,所有的产品都必须紧紧围绕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来设计和生产,这就要求新闻单位的从业人员,尤其是记者和编辑,必须不断地超越小我的局限,心里时刻装着社会大众,急社会大众之所急,忧社会大众之所忧,从更高的角度、更大的范围发现和思考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显然是不行的。
1997年底,有一次跟同事晚饭后闲聊,同事无意中说起聊城市高唐县的一家肉联厂快要干不下去了,工人们已放假一个多月了。是产品质量不过关吗?同事告诉我,这家肉联厂设备一流,连厕所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是产品没有销路吗?同事说,这家肉联厂的订单压了一大摞,其中还有不少来自非洲的订单。是当地没有牛可供加工吗?同事说,也不是,高唐是全国有名的黄牛之乡,老百姓整天为牛的销路发愁。问题到底在哪儿呢?问来问去,原来是该厂缺少收购资金,而老百姓又不愿意赊销,于是,就这样“卡壳”了。这在当时是一个多么普遍的问题啊!一边是企业无牛加工,致使大批订单不得不作废;一边是农民手里的黄牛卖不出去,无法实现致富的梦想。类似的问题岂止存在于高唐?岂止存在于肉牛加工行业?如果能够解开这个中间的死结,企业与农民岂不是两头都活了?想到这里,我连忙把同事叫回住处,再次详细问清了有关细节,做了记录,并连夜写出《高唐:企业无钱买牛农民有牛难卖》一稿。
第二天,时任大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农村大众总编辑王培文对我说,你们的稿子抓的问题不错,但公开见报恐怕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决定发在大众日报内参增刊上。过了几天,王培文老总高兴地告诉我们,吴官正书记已经对内参做了批示,并告诉我们,这是吴书记到山东任省委书记后批示的第一件内参。后来,我们又陆续得知,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的韩寓群、邵桂芳等领导同志也先后对内参做了批示,山东省政府还就内参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山东著名企业三联集团在得知有关消息后,主动与这家肉联厂达成了帮扶合作协议。聊城市则组织了三级工作组进驻该企业帮助解决问题。
一则闲聊中得来的信息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这也许能够证明,一件新闻作品的力量与价值,是与社会大众利益的密切度成正比的。同时也可以说明,如果把新闻敏感比做一渠清流,其源头无疑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能够给予我们新闻敏感,还可以帮助我们主动地研究和发现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在多次下乡采访中发现一个当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比如,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方式,使广大农民重新成为一盘散沙,极大地弱化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的能力,比较突出的就是买难和卖难问题。这个问题如何在保持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格局不变的前提下妥善解决?这成为我们当时反复思考的问题。
1997年春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带头搞起合作社的莱阳市,做了长达9天的采访。采访中,我们不仅向市委书记、市长请教,更一家家地寻找合作社的当家人探讨。有一天,当我们听到莱阳市政府的同志无意中说到合作社让一个个处于一盘散沙状态中的农民由自然人变成了“大写的法人”时,我们顿时有了一种身陷歧路突见路标的感觉。回来以后,我们花了整整一个月的工夫,先后写了多达8篇的系列报道《莱阳合作社调查报告》。稿子见报后,莱阳市委的负责同志说,写莱阳合作社的记者很多,你们的报道算得上是登峰造极了,看了你们的报道,我们对合作社的一些问题也认识得更清楚了!
报道在农村大众报率先推出后,大众日报在头版头条和倒头条的显著位置刊发了这个系列报道的缩写版。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也分别以不同形式介绍了这个报道的有关内容。在几个月以后召开的山东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两办”的名义下发了在全省农村推广合作社的征求意见稿。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对一位普通公民的要求,对于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己任的新闻人来说,就更是不容推卸的天职。很多人往往误读“无冕之王”的含义。就我的理解,所谓的“无冕之王”,就是身处卑微,但不以己言为轻;头上无衔,却又必须考虑牵涉千百万人的大问题。否则,我们写出来的文字就得不到别人的共鸣,我们手中的笔就没有任何的分量。这是新闻职业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新闻人的最大的自豪。
高度的职业自豪感,是成为合格新闻人的基础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新闻职业,每个新闻人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我的理解是,尽管这个职业收入不高,也没有什么权力,但是,没有哪个职业能够像新闻职业这样让我们平凡的人生变得如此丰富而又精彩。有哪个行业能让我们亲眼目睹和见证这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瞬间?有哪个行业能够让我们结识这么多的名家、名人和风云人物?有哪个行业能够让我们自由地穿梭在如此广阔的空间?又有哪个行业能够让我们可以动辄代表数以万计的人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书写着历史。有幸从事这样的职业,难道不值得我们由衷地自豪吗?
“爱岗敬业”4个字清晰地道出了爱岗与敬业之间的关系。爱岗是敬业的前提和基础,而敬业是爱岗的必然结果。一个人不够敬业,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不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缺少职业自豪感。一个人,如果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就会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就会鼓足干劲,以苦为乐,就会有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的信心和勇气。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敬业,工作怎么会干不好呢?
高度的职业自豪感,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能够让我们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自己的职业声望,从而帮助我们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2001年,栖霞县某村的村民来信反映,他们村的选举过程中有问题。我立即赴栖霞采访,采访中,我克服阻挠和干预,如实地把该村的情况写成了报道,在报纸上推出。报道发表后,引起了当地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使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该村的两位村民为此专程来到济南,怀揣着他们一家一户凑起来的份子钱,要送给我作为酬谢。被我婉言谢绝了,我说,要感谢就感谢这张报纸吧,没有这张报纸,我就是再努力也无法帮助你们解决问题。
也是在同一年,我去枣庄某地调查采访一起土地纠纷。调查采访过程中,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又是想方设法地请吃饭,又以喝茶为名,请我去他的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钱硬往我口袋里塞,说是让我做采访经费。我对他说,我们出来采访,不光车费、住宿费全部由报社报销,而且还有生活补贴,哪儿需要你提供采访经费?看我坚决不收,他只好做罢。
今年春晚的小品里有句话:“眼红了,心就黑了。”庄子《南华经》里也有句话:“重外者内拙。”新闻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新闻人经常不得不站在各种矛盾的风口浪尖上,如果不能够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不仅难以写出客观公正的优秀报道,而且极容易被人利用。
关于职业道德建设,新闻单位一般都是采取制度约束的办法,但往往收效不大。原因在哪里?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的约束来自外部,所以,一旦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时,就会故态复萌。而高度的职业自豪感,会在内心深处自动生成一种强烈的自我约束,这种自我约束不受环境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正所谓无处不在,这才是真正有效的。
2003年,我在青岛驻站期间,曾经利用采访中认识的关系,帮助青岛某企业谈判成功了一个常年销售合同。后来,该企业又让我帮助做一个全年300万元的广告投放计划。但我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将300万元缩减为85万元,就基本满足了该企业的宣传要求。该企业很受感动,经过召开董事会会议,决定给我10万元作为酬谢,被我婉言谢绝了。
青岛是个商业氛围比较浓厚的城市,在很多企业的负责人看来,好多记者就是为了红包才给企业做事的。我拒绝他们的酬谢,就是想让他们知道,大众日报社的记者跟他们以前所接触和了解的记者是不一样的,是值得他们尊重和交往的。到年底的时候,我作为他们企业唯一的特邀嘉宾,参加了该公司80多名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年会。会上,该公司董事长特意向大家介绍了我的情况和工作单位,并表达了自己由衷的敬意。作为一个新闻人,能够为自己所供职的单位增加美誉度,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和幸福的呢?
勤奋踏实,乐于并善于与社会各色人等平等交流,是成为合格新闻人的关键
勤能补拙。勤奋的人总是比懒惰的人更容易出成绩。这在各个行业都是相同的。只是在新闻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新闻行业是社会性、实践性比较强的行业,从事这个行业的新闻人,不仅要手勤、脑勤,更要嘴勤、腿勤。现在,有了网络,不少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喜欢从网上查找素材来省略采访,这不是个好习惯。这样做,势必造成新闻发现能力的退化。脚板底跑出来的东西,浸泡着自己的现场感受。很多所谓的灵感,往往来自现场采访过程中那一闪的瞬间。这是现成的材料永远无法给予的。
1996年春天,农村大众报开会讨论报纸改版,我提了个建议:过去报纸经常报道的都是农村的春耕秋收,邻里纠纷,能不能转换一下视角,报道一下进城打工的农民?当时,进城打工已经成了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离开土地进城打工的农民日渐增多,报道一下他们在城里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不是同样会让农村读者感兴趣吗?时任农村大众报总编辑的王丰同志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会后,他专门找到我,问我能否写一组反映进城农民工作生活的报道。
对这个要求我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但是,接受任务以后,心里开始犯了愁:尽管做记者已经两三年了,但是,两三年中所谓的采访,大多是参加各种会议,拿到材料回来改写一下,就是下基层采访,也多是由当地宣传部门的同志陪同,采访对象、所需的材料,都由宣传部门的同志一手安排妥当。现在,要自己走街串巷,逐个寻找线索和目标,该如何开始呢?所以,接受任务以后,足足有一周多的时间,只是到资料室里查找各种资料。但是,老是这么拖着,终究不是个了局。
一天晚上,我决定鼓足勇气打开僵局。我把目标锁定在山师东路两旁的商店里进进出出的那些农民工,但好半天也不知该如何开口。就这么耗了多半天,后来,我盯住了一群看起来准备往宿舍走的一群农民工,跟在他们的身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我,问我老是跟着他们干什么。我就说:“我是报社的记者,想跟你们聊一聊。”他们好像感觉我是在逗他们玩,就说:“你跟我们这些干活打工的有什么好聊的?”我就说:“我想到你们的住处坐坐,想看看你们在这里是怎么生活的。”他们说:“这个不行,我们老板不允许外人到我们的住处。”已经开了头,我也就什么都不管了,只是缠着跟在他们后面一起走。不一会儿,就走到一座大楼旁边的一个简陋的工棚,其中的一位用脚狠狠地踢开了半掩着的木板门,说了一句:“你不是想看看吗?进来吧!”我心里刚刚为得到他们的允许而欣喜,可是,当我看到工棚内的情景,立刻就傻眼了:在这狭小简陋的不足20平方米的工棚内,临时搭起来的简易床一张挨一张,足足挤了四五十个人!远远望去,满屋都是脑袋。看到突然来了个陌生人,所有的目光一下子齐刷刷地转向我,让我顿时感到措手不及,准备好的采访词全都不知飞到哪儿去了。
尴尬了有那么一小会儿,我突然看到一张床铺上散落的象棋子和棋盘,像一下子找到了救星。我就对他们说:“你们喜欢下棋?我来跟你们的高手杀几盘怎么样?”他们推让了半天,终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坐到了我的对面。结果,没用多久,就连胜他三局。紧接着,他们就挨个上来对阵,就这么一下下了大半夜,他们一盘也没赢。尽管没有开始采访,但总算跟他们混熟了。临走的时候,他们一大群人送了我很远,还让我没事的时候来教他们下棋。
几天后,当我经过准备再次来到这个工棚的时候,一进门,又傻眼了:原来的那批农民工因为项目没谈妥,活没法干,全都走了。现在住的是一批新来的农民工。这次我不敢再使用缓兵战术,只好直接跟他们开聊。从他们现在住的这个工棚的面积、他们出来做工以后在城市里的遭遇开始,一聊聊了大半个晚上,谈话结束的时候,我已经在纸上记得满满当当。临走的时候,他们说:“我们太喜欢跟你聊了,比看电视还过瘾,有时间可一定再来!”
回到宿舍以后,我拿出刚才的谈话记录,觉得材料真是太充分了,所以,毫不费力地就写出了第一篇《在城市的屋檐下》,我还把这个系列起了个名字叫《都市访老乡》。
紧接着,我又寻访到了一位原来在济南给人做保姆,后来去山东大学图书馆做临时工的一位女孩,于是,就有了《图书馆来了个打工妹》。后来,我还根据同事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一个出来打工多年已在济南定居的三口之家,于是,又有了《千佛山下新人家》。最后,我又在山师东路找到了一个个进场开店的农民,我还了解到:在这条路上的工商税收中,进城农民的贡献已经达到了70%以上。根据这些内容,我又写了《小街里的风景》。如此细致地、连篇累牍地报道进城农民工的生活处境、遇到的问题、对城市的影响以及进城务工对农民未来生活的影响,在当时还是比较罕见的。因此,这组报道见报以后,在报社内外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对我个人来说,这次的采访也是里程碑式的,通过这次采访,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一个真正的记者。同时,也让我明白,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希望有人倾听他们的遭遇和心声,他们是多么希望我们新闻人走近他们啊!
从以普通人的身份与人交流,到以记者的身份与人交流,是一个较大的转变。对很多人来说,实现这个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此,有志于从事新闻行业的“准新闻人”应该早做锻炼,学校也应多安排一些这方面的模拟采访训练,让学生多积累一些与各色人等平等交流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进入新闻单位以后尽快进入角色,胜任各类采访任务。
俗话说,道在术先,功夫在诗外。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新闻的采写和处理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以上所谈到的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对于新闻人来说,是永远也不会变的。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文中提到了本人的一些作品和例子,只是为了行文和叙述的方便,并不是说本人已经算是一名合格的新闻人了。不,恰恰相反,在新闻行业里摸爬滚打的时间越久,就会越多地发现自己的欠缺和不足,就越会发现自己其实距离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还差距甚远。因此,文中所论及的三个方面,不仅是“准新闻人”必修的课程,也是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众多新闻行业的老兵们终身努力的方向。
(作者为主任记者、本刊责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2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