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首页>新媒体 > 正文

网络话语权释放的得与失

2010-09-10 12:16:52

来源:   作者:

摘要:

  ● 黄利飞
  网络时代,公众的话语表达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现,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有自由表达看法、发表意见,更开始关心自身话语里包含的理念、主张等能否被认可和接受,已经认识到话语的衡量尺度是“说了算不算”。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指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①伴随着全新话语形式的开拓与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舆论对于现实的作用力,网络话语权的释放体现出了极大的传播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弊病。

  网络话语权释放的传播价值和社会价值
  拉斯韦尔曾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传承三个方面。在公众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对现实的干预力和作用力越来越强的网络平台,势必体现出以往任何媒介都无可比拟的价值。
  1.监视环境
  网络媒体具有“公共话语空间”的特性,公众话语权的实现使得网民像是一个个摄像头,紧盯着特殊利益团体,让特殊阶层中的人无时不刻不掂量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后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这3.84亿个网民就像是3.84亿把监督利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官员正规监督机制的不足,不法官员被网络曝光而被处罚甚至入狱的事情已是屡见不鲜。如2009年9月,一个“北大女生自称被州长强奸”的帖子使得原湖南湘西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杜崇烟最终落马,被判刑10年;同年10月,因一包天价烟被网民揪出的周久耕案也落下帷幕,这位原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被判刑11年。
  2009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党建辞典》收录了“网络反腐”的词条,标志着互联网的反腐作用得到官方的认可,这不仅具有反腐领域风向标的意义,更体现了公众日益强大的话语力量。
  2.协调社会
  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理想的公共领域绝非单一、共同的公共概念,而是能够开放给弱势群体表达不同意见,容纳多样的意见表达,丰富公共论述的多元性空间。②在现有的体制下,弱势群体因其社会资源的有限性,致使其话语力量并不十分强大,其主动性亦不能得到很好的彰显,然而网络言论的低门槛和平等特性为他们提供了表达愿望诉求的渠道,使他们能够参与公共政策的博弈;与此同时,在网络平台上为弱势群体做利益诉求的人也越来越多,知识精英与社会底层之间的联动,更使得以往不被关注的问题现在通过网络话语权的释放就有可能得到相应的重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趋向公正公平,社会关系因此逐渐形成一个互相制衡的良性互动。
  3.传承文化
  思想的进步离不开自由的言论、讨论和争论,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思想碰撞与交互的载体。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成为网络上的一分子,各种观念在此争奇斗艳、任人采撷,网络不仅会是越来越重要的舆论阵地,也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思想传播之地,实践着现代意义上真正的思想启蒙。
  活跃在网络上的网民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是接受不同教育、掌握不同知识文化的个体,所以公众话语权在网络世界中的获得和充分行使也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交往关系和新型的文化现象。通过网民们交流互动,网络文学逐渐发展,草根也好、山寨也罢,虽然目前仍然颇受争议,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文化已经以一种全新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人们的知识结构也因此得到完善、传承甚至重构。我们甚至可以预想,未来中国真正原创性、本土化的思想资源将由网络孕育而成、磨励而出。
  4.加强公众民主意识
  2009年两会前夕,人民网推出“强国E两会” 大型互动专区,它是网民关注两会、建言交流的一个场所,集发表提案、投票联署、互动调查等多功能于一身。在2009年两会期间,人民网共收到3564件“E提案”;到2010年,二度出山的“强国E两会” 获得了空前的反响,其注册会员数有66627人,共收到了5631件网民的提案。③
  如此看来,公民在网上参政议政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公众的民主意识得到了空前的激发和释放。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民主政治,离不开尊重和扩大公众的话语权,人们不但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还应该让别人采纳自己的意见,从而保证话语表达的效果,这才是公众话语权的应有之意。

  网络话语权释放的弊病
  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女先知”的埃瑟·戴森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既可以释放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④尽管目前公众话语权在网络中行进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网民对话语权的合理利用还存在不少问题。
  1.公众话语能力有限
  2010年4月7日,韩寒发表了一篇名为《散文一篇》的文章,主要内容是回应自己成为《时代周刊》的200个影响全球的候选人物,截至2010年6月15日22点30分,这篇文章有阅读量1566375次,其中有26968条评论,但是第一个评论的内容是“哇好早好早噢”,第二条是“wo lai la”,第三条是“留言”……往后翻几页,无外乎都是“沙发”、“第一次啊这么靠前”、“没想到是第一页”等毫无用处的废话。
  以此可以看出,活跃在网络上的公众由于自身知识结构或时间精力有限等原因,并没有对相关公共事务进行深入的思考,既没有对别人的观点发表见解,更没有表达出能代表他们态度和立场的观点或看法,他们充其量只是网络上的看客和过客。
  2.话语失范
  公众在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的保护下消退了畏惧和谨慎心理,形形色色的“把关人”只被某个论坛的版主或某个网站的维护者所代替,其作用和功能有很大的削弱。于是只要有网友说话的地方,侮辱、诽谤、谩骂他人的言论就屡见不鲜,污言秽语满天飞。尤其是在涉及民族、民生问题时,许多网友只凭借一腔的愤怒,在没有了解事情来龙去脉时便急不可待地破口大骂,毫无理性和规束可言。
  3.畸形使用话语权,演变成网络暴力
  公众在网络中获得话语权后随意滥用的情况并不鲜见,有时还会恶意利用使之演变成为“网络暴力”,如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能成为“网络侦探”的“人肉搜索”,它本是揭露社会的“假、丑、恶”等现象的有力工具,可是网友们常常使之超越一定界限,甚至使之向“私刑”的性质发展。

  结  语
  针对网络话语权释放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并进行综合分析,从网络话语权的主体、客体和载体上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强制性与道德性策略相结合才是合理的规约机制。而随着信息时代交流方式的技术突破,市民社会将进一步成长和分化,语境的后现代化进程正在来临,话语权结构的转型与重塑已是不可阻挡的浪潮。
  注释:
  ①张守荣:《网络话语权的表现与特征》[J],《网络财富》,2008年第9期
  ②【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③2010年两会特别策划[EB/OL],人民网强国论坛,http://elianghui.people.com.cn/boardList.doaction=postList&boardId=2,2010-03-31
  ④【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8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