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明勇:对人无成见,对事有是非

2015-05-10 16:08:58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高明勇

摘要:

  文/高明勇

  对于大陆的民众来说,雷震的名字相对陌生,然而,他在台湾却足称“如雷贯耳”。胡适曾说,就因为《自由中国》,台湾人该为雷震立一座铜像。

  2012年3月7日,雷震纪念馆暨雷震研究中心在台湾政治大学揭幕,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亲临揭牌,深深鞠躬,向雷震家属与(台湾)所有曾与不公正政治斗争过的人士,表达他的歉意与敬意。

  雷震就读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学部,1926年毕业后入“研究院”跟随日本知名学者森口繁治研究宪法一年。早年,雷震曾长期在国民党政府就职,一度当选国民大会代表,并任行政院政务委员,进入国民党的核心权力层。

  尽管早年曾发表过《我们要准备进攻才能应付国难》(1931)、《国联为何屈服于日本——东三省事件与国际关系之解剖》(1932)、《救国应先恢复民主精神》(1932)等政论文章,并在1936年出版《雷震论文集》。然而,雷震真正被世人记住,是因为创办《自由中国》杂志,他办刊十年,冤狱十年。《自由中国》杂志虽挂名胡适为发行人,但雷震为实际负责人。该刊的宗旨之一,是“我们要向国民宣传自由与民主的真实价值,并要督促政府,切实改革经济,努力建设自由民主的社会”。一些著名的评论皆刊发于此,比如夏道平执笔的《政府不可诱民入罪》(1951),徐复观执笔的《“计划教育”质疑》(1952),殷海光执笔的《大江东流挡不住!》(1960),等等。

  据台湾学者薛化元研究,从1949年11月创刊到1960年9月停刊,《自由中国》存活的近11年时间里,共出刊两百六十期,该刊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先后经历了“由密切交融而摩擦,进而形成彼此关系的紧张,由紧张而破裂,最后导致彼此对抗”五个时期,最后,“不但频被围剿,甚至隐隐成为台湾民间对抗国民党政府的精神象征”。

  应该说,这里面作为“火车头”的雷震,其个人观念的转变,杂志立场的转换,与政论风格的切换,已经彼此交融,相互影响。

  作为一位政治阅历丰富的办刊者,雷震写过哪些评论,又是如何写评论的?

  从专题上看,最为著名的要数第十五卷第九期“(蒋介石)祝寿专号”和“今日的问题”系列社论。1956年10月31日,蒋介石七十大寿。台湾各界拟举办各种“祝寿活动”,蒋本人婉谢祝寿,认为寿人不如寿国,事先发出公告,以六事咨询于国人,均盼海内外同胞“直率抒陈所见,俾政府洞察舆情,集纳众议,虚心研讨,分别缓急,采择实施”。

  这份“婉辞”透过“行政院”新闻局转告台湾各报刊,新闻界随之而动,以应蒋氏“直率抒陈所见”之号召。雷震与主张自由民主的人士共同策划了一组系列文章,对“国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自由中国》半月刊第十五卷第九期“祝寿专号”。这一期的《自由中国》共发表16篇文章,其中15篇均出自胡适、徐复观、毛子水、夏道平等专家、学者或在野党领袖之手。雷震的社论题为《寿总统蒋公》(1956),要点有三:一是建议选拔任用人才;二是确定责任“内阁”制的问题;三是实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三个问题都相当敏感,审视了“总统”的任期问题。事后,在台湾多数媒体对《自由中国》围攻时,雷震发表了《我们的态度》,声称一向秉持“对人无成见,对事有是非”的立场,强调应以社会利益为最终评估标准,不应作人身攻击。

  自1957年8月至1958年2月,《自由中国》先后推出十五篇“今日的问题”系列社论,全面反思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政治、经济、教育、社会风气诸多问题,薛化元认为,“如此一系列对既有政治体制及实际政治的讨论与批评,并且以社论的形式来表达,是《自由中国》前所未有”。而李敖更是评价为“百分百的言论自由”。

  从单篇文本上看,雷震的评论多为政论,仅就标题即可看出,观点明确,旗帜鲜明,如《学人蒙难,文化遭殃》(1952,《自由中国》社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石》(195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行政院长》。

  1960年,雷震与台港在野人士联合署名反对蒋介石三连任总统。5月4日他发表了《我们为什么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反对党》,呼吁成立反对党参与选举以制衡执政党。

  《自由中国》之于台湾民主进程的意义,正如台湾“中研院”学者钱永祥所言:“如果说台湾有所谓自由主义的论述、自由主义的思潮、自由主义的言论的话,那是从《自由中国》开始的。”

  (作者为凤凰网资讯中心副总监、评论主编)

  来源:青年记者20154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