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张涛甫:记者招待会上的“乌龙”与“任性”

2015-05-10 16:10:11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张涛甫

摘要:

  文/张涛甫

  每年全国两会之后,总理记者招待会往往会成为中外舆论界的一大看点。今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没让劳顿多时、苦等多日的中外记者们失望,信息量大不说,还打破了以往沿袭多年的记者招待会惯例,给人以惊艳之感,比如,新京报、“第一财经”的记者获得提问机会,打破了此前由国内“国字号”主流媒体稳当总理记者会“麦霸”的格局。

  不过,这些不足以让人们感到太意外,因为上述变化都是在记者招待会规定议程之内的,属于规定动作,真正让几乎所有人意外的是:在记者招待会接近尾声时,两个境外记者的“临场发挥”,让这场记者招待会峰回路转,充满张力。这两大戏剧性情节:一是外交部部长助理、新闻司司长刘建超点名西班牙埃菲社记者提问,但坐在旁边的一位奥地利记者一把抢过话筒,向李克强总理提问克里米亚问题;二是记者会行将结束之际,香港卫视记者秦枫突然向总理追问缅甸问题。

  与境内媒体的提问相比,境外媒体的记者可谓“胆大包天”,“哪壶不开提哪壶”。对付境外媒体记者的提问,新闻发布方很难事先做功课,难以通过事先的后台“勾兑”,获得提问者明确的问题。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发言人就进入“实战”状态,风险的确很大。也许谁也未曾想到,今年的记者招待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剧情”:奥地利记者和香港卫视记者不按照常规出牌。奥地利记者制造的“乌龙”,还有香港卫视记者表现的“任性”,让记者招待会“险象环生”。记者招待会上曝出此类“突发事件”,对主持人和发言人的考验极大,既考验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考验发言人的机智。他们半路杀出来的问题,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处理不好这些重磅提问,记者招待会的场子可能会被砸掉。从今年的记者招待会现场表现来看,虽不乏险情,但有惊无险。记者招待会安全落地,主要归功于总理事先功课做得好,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奥地利记者所提的乌克兰问题以及香港记者所提的缅甸问题,都是中外舆论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乌克兰困局牵动全世界的目光,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乌克兰局势如何表态?在直面中国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境外媒体应该不会放过这个问题。对这个“带刺”的问题,李克强总理的回答,明确表达了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一直保持着客观、公正立场,尊重乌克兰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李克强总理没有就此打住,他还释放了一些背景信息,提及他前不久与乌克兰总统会面时的信息。可见,对于乌克兰问题,李克强总理早就胸有成竹,拆解这个问题“炸弹”,总理应该有把握。缅甸问题是一个新近发生、尚冒着热气的时事热点,且深度关乎中国利益。中国总理对发生在自己家门口的外交事件如何表态?在记者招待会宣布结束时,香港记者秦枫穷追猛打,追问这个问题。对此,李克强总理毫不避讳,沉着“返场”,圆满回答了记者招待会的“附加题”。

  上述两个意外的情节,将今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推向高潮。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计划往往hold不住变化。计划再精细,也不可能360°无死角。一旦有死角,即可能发生险情。总理记者招待会是一场多角色的演出。其中,主角的表现最关键,但配角的能量不可小觑。有时候配角发飙,会带来剧情的逆转。今年总理记者招待会上,两位境外媒体记者的意外之举,即是鲜明的例证。好在主角从容应对,迅速化险为夷,成功控制了场面。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54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