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舆论之火”烧董宅

2015-05-30 17:42:57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高金国

摘要:

  文/高金国

  这个“董宅”,主人是大名鼎鼎的董其昌。了解董其昌的收藏界人士,恐怕至今还在为万历十四年(1616年)的那场大火揪心不已:董宅一把大火,多少董其昌真迹被付之一炬!若是知道这场大火的根子,在于董其昌“应对舆论不利”,在对手的“多媒体舆论战”中惨败,恐怕又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哭死了。

  有趣的是,董其昌遭受的舆论攻击,呈现了“多媒体”样式,好比今天的报纸、电视台、微博、微信同时发难,攻击力巨大。这幕大剧,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强抢民女案;下部,“舆论之火”烧董宅。

  当时董其昌已经告老还乡,居住在松江(今上海市闵行区)。他曾官居南京礼部尚书(不同于都城北京的礼部尚书,是个虚职,但级别够高),又是著名书画家,行事十分霸道。当地诸生(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陆绍芳的佃户之中,有一家的女儿貌美,被董其昌看中,于是派次子董祖常强抢民女。陆绍芳不惧董其昌势大,四处告状。后经两位乡绅调解,事情平息。故事的上半部,就这么简单,也很俗套,和舆论也挂不上钩。

  可有人发现这是个好机会,就想引导一下舆论,挂挂钩。之所以怀疑此次舆论战属于“有人操纵”,一是明代党争激烈,官员相互攻讦十分频繁;二是即便排除党争因素,董其昌“督湖广学政”之时,曾经因不徇私情,得罪过某权势人家,有可能是权势人家借机兴事。但不管怎么说,强抢民女,都是大错在先。被人抓住把柄,也算咎由自取。

  史料载:“不意好事者,以此事演作小说,名曰《黑白传》。”为什么叫《黑白传》呢?因为陆绍芳天生面黑,人称“陆黑”;董其昌的字唤作“思白”,有个“白”字,于是小说里便有了两个人物:白公子(董其昌之子)、黑秀才(陆绍芳)。

  “好事者”是谁?无从知晓。但董其昌的这个“敌对势力”,显然不想一部小说了事。毕竟,小说的受众范围窄,达不到广泛传播的效果。于是乎,多媒体手段,立体化攻击。怎么多媒体呢?小说算平面媒体,太单调,再来点带声响的吧。那时候没有收音机,怎么带声响呢?说书!一张铁嘴,就是天生的“多媒体”。书场听众,不管老幼、无论男女,识不识字都听得懂,效果真不错。影响一下子扩大化了。

  董其昌正在搜寻《黑白传》作者,没承想作者还没查到,书场先火了。恼羞成怒的老董,毫不客气,把说书人钱二抓了起来。钱二被抓,罪名大约就是“传播谣言”。抓他只是手段,找到《黑白传》作者才是目的。不过,一个说书的,哪知道那么多?大概抵挡不过,随口说了个范姓书生的名字。

  姓范的被抓来,却死不承认,而且对天发誓;让他和钱二当面对质,依然坚称自己是被诬陷的。

  事情至此,董其昌大度一点,把人放了,或许后面就不那么“波折”了。退休高官余威不减,老董不依不饶,结果范书生连气带病,死了!范书生一死,《黑白传》的传奇色彩更浓,传播更广;甚至不仅在书场传播,还有“好事者”做成歌谣,谱了曲,在街巷传唱!

  好家伙,传播手段更丰富了。舆论形势,对老董已是十分不利。可他还没找到应对舆论、进行危机公关的好办法。那就低调一点,成吧?可他堂堂退休高官,又不想低调,甚至和舆论对着干,这就麻烦了。

  范书生一死,家人备感冤屈。不知道是不是受人指使,范母带着一干侍女到董府门前,破口大骂——倒也奇怪,如果不是受人唆使,为什么偏偏是几个女人出头呢?

  董其昌的公子董祖常也是个二货,见来的都是女人,居然把她们关进董府,大肆羞辱一番。这下,事情几乎激起了民愤。不少人开始在董府门前聚集。

  聚集,显然是有人鼓动的。证据是,“舆论战”中出现了小说、书场、歌曲之外的第四类传播手段:标语传单和歌谣。“宦兽董其昌,枭孽董祖常”之类的印刷传单,“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之类的歌谣,一夜之间疯传,甚至妓女、老鸨都在相互“传阅”。若说没人操纵,很难让人相信。明代印刷传单,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

  董其昌乱了分寸,居然任由奴仆向围观聚集的群众投掷瓦块。简直是火上浇油!百姓群情激愤,冲入董府,打砸抢烧,将董府付之一炬。董其昌仓皇逃到苏州。

  自作孽,不可活。抢民女罪在先,忽视舆论、对抗民意(即便民意里面有被政敌操纵的成分)错在后,最终让这个著名的书画家遭遇晚年一劫。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54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