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邹韬奋:读者至上,反映公意

2018-01-24 11:43:38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2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在邹韬奋看来,报刊的基本任务“一方面在领导社会,一方面在能反映社会大众的公意。”

  在中国出版界和新闻界,邹韬奋的名字有着足够的知名度。“中国韬奋出版奖”,是目前中国出版界的最高奖项。“韬奋新闻奖”,同样也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2005年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邹韬奋作为知名的出版家、新闻记者,广为人知,其实,他也是著名的政论家,靠一纸政论,创造了百年言论史上的奇迹。编刊,写稿,一生办刊;入狱,流亡,一生波折。

  早年,邹韬奋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短暂的翻译经历后,民国十一年(1922年),邹韬奋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部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

  他一生事业的巅峰,是缔造《生活》现象,血统延续至今。从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到1933年底《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政府查封,七年时间,《生活》周刊最高时发行量达到15.5万份,创造了当时期刊发行的纪录,成为“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的有着很大影响的刊物”。随后,1935年11月16日,他又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2月29日,出至第16期,《大众生活》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在《生活》周刊发刊词《本刊与民众——本刊动机的重要说明》中,邹韬奋写到,“完全以民众的福利为前提”,“力求政治的清明”与“实业的振兴”,力避“佶屈聱牙”的贵族文字,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文字——“读者至上”的思想已跃然纸上。总结办报经验时,他认为报刊的基本任务“一方面在领导社会,一方面在能反映社会大众的公意”。

  1932年1月9日,邹韬奋发表《我们最近的思想和态度》(《生活》周刊第七卷第一期)一文半年后,被国民党政府加以“言论反动,毁谤党国”的罪名,下令禁止邮递《生活》周刊。同时,对邹韬奋散布流言蜚语,威胁中伤。不得已,邹韬奋流亡海外,历时两年有余,遍历英、德、比、荷、美、苏。他自称出国的目的在于观察两个问题:世界大势如何?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有名的“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都是在这期间撰写的。

  在《我们最近的思想和态度》中,邹韬奋亮明态度:“我们所信守的正义,是反对少数特殊阶级剥削大多数劳苦民众的不平行为,换言之,即无论何种政策与行为,必须顾到大多数民众的福利,而不是为少数人假借特殊享用的工具。”“就民众的立场,对政府,对社会,都以其客观的无所偏私的态度,做诚恳的批评或建议;论事论人,一以正义为依归;正义所在,全力以赴,生死不渝。”

  其实,从《生活》周刊到《大众生活》,乃至整个“生活”,邹韬奋一直传承的是追求言论自由的独立精神。

  邹韬奋认为,所谓言论自由,就新闻业的观点看来,最简单的是真实的消息要让民众看得到,正确的评论要让民众听得到。当局希望人民“以常识判断谣言,以镇静观察时局”,其实只有“开放”真确的消息,才能使人民知道什么是“谣言”;只有知道真确的策略的人,才有“镇静”的可能。

  结合对外国新闻业的观察与思考,他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任何国的民众对于真确的消息和正确的言论是无孔不入地寻觅着,要把无法压迫下去的东西硬要压迫,这是劳而无功的。”(1935年11月23日)

  轰动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也是邹韬奋在言论史上足以体现傲骨的一面。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邹韬奋被选为执委。7月31日,他和沈钧儒、陶行知、章乃器四人联名发表公开信《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公开其抗敌救国主张。当年11月22日,国民党政府逮捕了邹韬奋与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七人,关押了243天,史称“七君子事件”。1937年7月31日,七人被释放。

  正如著名新闻人穆欣总结的,邹韬奋“善于把自己的言论和人民的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越是从人们日常关切的具体问题进行宣传,就越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为广大群众所喜欢”。(《杰出的新闻战士邹韬奋》,《韬奋新闻工作文集》,穆欣编,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2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