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乔新生:采访报道也应有科学态度

2010-12-10 13:51:41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乔新生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在采访报道过程中,记者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假设,应当小心求证,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在错误的思维定势之下,闭门造车。
  前不久,南方一家新闻媒体刊登一篇著名科学家涉嫌违法案件的报道,明显地违反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这篇文章的作者引用了“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而这家“美国媒体”采访泌尿科主任的结论是,科学家的手术 “令人失望”。在这篇新闻作品中,作者多次使用“据说”来证明自己的判断。假如作者把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如实报道,给读者以比较鉴别的机会,那么,这篇新闻作品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作品。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作者大胆假设,却没有小心求证,结果导致这篇报道经不起推敲。
  在这篇新闻作品中,涉及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问题。作者居然草率地引用“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而没有直接采访相关的专家,这不符合新闻采访报道的一般原则。假如科学界对涉案当事人的研究成果发表不同看法,那么,新闻作品应当如实反映出来,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更不能借助于其他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做是不诚实、不道德的。
  仔细研究这篇新闻作品,人们就会发现,作者漫不经心地引用“一位知情人士”、“一家美国新闻媒体”的观点,试图证明自己的结论。这种富有想象力的新闻报道足以说明,记者在制作新闻作品的时候,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新闻记者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新闻记者必须以诚实的态度,努力证明自己的观点。只有掌握充分的证据,才能大胆地发表意见。可是,在这篇新闻报道中,人们看不到记者的求证行为。作者既没有向国内外科学界求证涉案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客观报道支持涉案科学家的意见。而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随意地引用他人的观点。这种不求甚解的采访报道,非但没有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反而令人疑窦丛生。
  作者可以谴责涉案科学家的不法行为,也可以通过大量的采访,证明涉案科学家弄虚作假。但是,作者不能违背基本的新闻准则,采用一种模糊的处理方式,刊登不负责任的言论。从表面上来看,作者似乎是要保护消息来源,但是,由于作者的论证过于薄弱,特别是在选取“证人证言”方面带有明显的主观偏见,因此,这样的作品根本经不起检验。
  我们谴责任何形式的暴力活动,我们更反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因为这样的新闻报道给人一种落井下石之感。案件发生之后,新闻记者应当就事论事,不能东拉西扯,在涉案当事人的人格操守上做文章。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人,也没有天生的好人。在分析当事人作案动机的时候,记者应当用事实说话。假如采用法院的裁判文书,应当加以说明;假如自行采访搜集证据,那么,应当提供足够的证据材料,至少应当采用相互印证的方式,强化自己的证明力。假如只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陈述,或者匿名者发表的意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只能说明新闻记者急于求成,缺乏科学的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采访报道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面对各种信息,记者应当学会去伪存真,应当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分析各方面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己的思路。假如主题先行,那么,在采集证据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在表达意见的时候就会缺乏论证。
  在这篇新闻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太多,其中既有科学家的个人操守问题,同时也有科学家学术成果的问题,但是,由于作者主观意图太明显,采访报道过于疏懒,有关证据东拼西凑,结果导致这篇报道充满了猜测和偏见。对一个司法机关做出判决的案件,记者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假如找不到更多的证据材料,那么,保持沉默就是理性的选择。
  这篇作品提醒新闻从业者,在刑事案件面前,应当按捺住自己的情绪,不要在错误的思维定势之下,制作不负责任的新闻作品。如果急于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某些人给予声援,那么,至少应该表现出专业主义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1月下

来源:

编辑: